《古兰经》为什么要提到像阿布•赖海布这样一个冥顽不化、与伊斯兰为敌�

阿布·赖海布是穆圣,祈主福安之,的一个叔叔。他的真名是阿布德·乌扎。人们都叫他阿布·赖海布(意为"火焰之父"),因为他肤色通红,脾气火爆。他是伊斯兰初期最为顽固的敌人。他的敌意主要来自于他与生俱来的傲慢,倚仗自己的财富和子女,目空一切,厌恶先知所传播的信息。阿布·赖海布的妻子乌穆·扎密尔也是同样,对先��和他的追随者们满怀着深仇大恨,残忍无道。为了伤害先知,她经常用棕纱做成绳子,上面布满刺,天黑以后,放在先知家附近常走的路上。她还动用自己可观的钱财和能说会道的口才不断地造谣中伤先知和他所传播的真理。

在伊斯兰的早期,先知往往把人们召集在一起,听他讲道、警告。当他们聚在一起时,先知就问他们,"如果我现在告诉你们敌人的军队就在山后,马上就要来袭击你们。你们会相信我吗?"人们说"我们相信。"于是他说,"那好,你们听着,我现在警告你们末就要来临了。"就在这时候,阿布·赖海布站起来骂先知说,"你召集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这个吗?你去死吧!"此后不久,真主启示了《古兰经》的第111章"火焰",阿语中是Masad,意思是"扭曲的绳子"。这段经文在启示的先后顺序中是第六,内容是关于阿布·赖海布对先知的教导的痛恨和敌意。

愿焰父两手受伤!他必定受伤,他的财产和他所获得的,将无裨于他,他将入有焰的烈火,他的担柴的妻子,也将入烈火,她的颈上系着一条坚实的绳子。(火焰章111)

阿布·赖海布和他的妻子将他们的意志和财产用在了错误的道路上。他们的生活如此地贴近先知,但是从来都不试着去理解他的教导。当先知和众穆斯林向克尔拜走去时,他们在路上撒上刺头,放火,以此阻止他们前进。他们将毕生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愤怒、仇恨,残酷无道,迫害他人;等待他们的惩罚也将会是同样的残忍可怕,就像他们折磨众穆斯林的那样。

阿布·赖海布没有参加拜德尔战役,坐在克尔拜附近的一个大帐篷里,这时有人传来战争的消息,说"一些头戴白色头巾,骑着花斑战马,从天而降的士兵"帮助穆斯林与不信道的人作战。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大吃一惊。阿巴斯的妻子乌穆·法德,阿巴斯的奴隶阿布·拉菲,都在帐篷中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们都是穆斯林,但是把信仰藏在心中,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知道。但是阿布·拉菲听到先知胜利后无法克制自己内心的喜悦,一听到有"一些头戴白色头巾,骑着花斑战马,从天而降的士兵",他情不自禁,大声说"主啊!那是天使们啊!"阿布·赖海布顿时恼羞成怒,闪了拉菲一个耳光,把他打到在地,压在膝盖下面,不停地打。这时乌穆·法德抄起一个用来支帐篷木椽,施尽浑身力气砸向阿布·赖海布的头,把他砸成重伤。她大喊一声说"难道你以为他的主人不在,无人保护,就没人管了吗?你想为所欲为吗?"由于她是他的表姐,所以他什么也没有说就直接回家了。但是他的伤非但没有好,还化脓了。不知是因为这一重击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他得了恶性麻疹。在当时这是比瘟疫还要可怕的病。他的金钱,地位和子女都派不上用场。就连他引以为荣四处吹嘘的子女和老婆都抛弃了他。他全身都生疮化脓,痛苦不堪,一个星期以后死了。死时旁边连一个人都没有。没有人到他家里来给他收尸。后来,他的亲戚们实在觉得尴尬,就雇了几个沙漠里的贝都因人(游牧的阿拉伯人),让他们把腐烂的尸体搬出去,扔到一个坑里,用石头掩盖了。

阿布·赖海布虽然是先知的亲戚,但是非但没有从先知那里受益,反而成了他最大的敌人。所以他在今世和后世必然要受到最为悲惨的结局和最为严厉的惩罚。他的双手,曾经行为的工具,腐烂了,就连他自己也都腐烂了。他雄辩的口才,超人的力量,非凡的影响,都毫无用处。

乌穆·扎密尔出身于富有的贵族家庭巴努·乌迈耶。她在折磨先知和众穆斯林时非但毫不心慈手软,反而以此为乐,及其恶毒。她四处收集刺头、灌木和木屑,撒在先知常走的路上,还放火点燃它们。"担柴"也可以解释为一个暗喻,指搬弄是非,这是她另一个恶行。她虽然非常喜欢炫耀自己的财富奢华、奴仆成群,但是她对先知和伊斯兰怀有如此的深仇大恨,使她居然为了加害于他们而不顾自己的高贵等级,甘于屈尊去干一些当时只有奴仆们才干的事情。她在自己的脖子上套的不是项链珠宝,而是很快乐地套上棕纱绳索,去背负搬运荆棘、刺头、木柴,用来对付先知。她在后世受到的惩罚和她在今世对穆斯林的迫害是同样的。《古兰经》是这样说的。

阿布·赖海布是一个非常顽固、倔强的人。阿布·扎黑尔了解阿布·赖海布的这个性格,他说"千万不要激怒他。如果他要是加入了对方(即穆斯林),没有人能够让他回头。很不幸,阿布·赖海布将自己坚强的意志力用于和先知作对。虽然他是先知的近亲,是在同一个地方长大,周围人人都知道(包括他们自己)他性格坚强,诚实可靠,但是他和他的妻子都崇拜克尔拜的偶像,从来都不去想一想先知的教导。他们当然知道先知从来没有做过不好的事,也从来没有伤害过他们,但是他们丝毫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个亲戚和邻居被真主选为派遣给人类最后的使者。然而,他们决定充分动用自己的力量和影响,以最为坚决和恶毒的方式来伤害他。

阿布·扎黑尔是阿布·赖海布的好朋友,他组织了针对麦加穆斯林的为期三年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封锁。这种封锁禁止穆斯林和偶像崇拜者之间进行贸易和通婚。穆斯林中的一些老人和小孩子们因为忍受不了这种肉体和精神上的艰苦磨难而死去。可是,这些困难未能激起阿布·赖海布心中丝毫的悲伤与同情。

先知的妻子,赫迪哲(信士之母),也是在那一阶段去世的。这一年后来被称作是"悲伤之年",先知的另外一个叔叔,阿布·塔里卜,也是在这一年去世的。他深受先知的爱戴,也是穆斯林最为重要、最为可靠的保护人。如果不是阿布·塔里卜的权威和影响力,那些偶像崇拜者们早都毫不犹豫地杀害了先知。然而,虽然阿布·塔里卜在像保护亲人那样保护着穆斯林,但是他本人并没有接受伊斯兰。他是先知寄予的期望最多、希望能够信仰伊斯兰的人之一。阿布·塔里卜临终前,使者再次劝说他信仰,但是那些偶像崇拜者们,如阿布·扎黑尔和阿布·赖海布等人将他团团围住,以防止他接受伊斯兰。阿布·塔里卜以非信士的身份死去,先知非常伤心。

光复麦加之日,先知最亲密的伙伴阿布·拜克尔,带着他年迈的父亲来到真主的使者跟前后,哭得非常伤心。后来,他解释说:

"真主的使者啊,我曾经希望我的父亲信仰,而现在他信仰了。但是我曾经更希望阿布·塔里卜信仰,因为这是你的希望。所以我如此伤心,哭泣"。

阿布·塔里卜竭尽全力保护先知,而他的弟弟阿布·赖海布却在无所不用其极地陷害先知和穆斯林。

当先知从一个部落走向另一个部落,号召人们遵守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的准则,要知道真主只依据每个人的善功来审判,而这时候,总是有一个人,红面膛,红胡子,像影子一样跟着他,极力破坏先知给人造成的好印象。每当有人从遥远的部落来到先知跟前说自己是先知的亲戚,这时阿布·赖海布就会躲的远远的,就像是在履行一项责任和义务。尽管太阳已经升起,阳光已经遍撒他周围的大地,但是他还是如此顽固地选择做一个盲人。所以《古兰经》说"愿焰父两手受伤!"

《古兰经》中还有一些经文直接或者间接地指那些竭尽全力中伤或者陷害先知的人,这些人诋毁先知的教导,伤害那些信仰先知的人。这些顽敌中有一个人叫做瓦利得·伊本·穆给拉,是哈立德的父亲。哈立德后来成为伊斯兰的主要战将。瓦利得当时在想如何诽谤先知。《古兰经》的经文对人们有着非凡的影响力,他在想如何破坏这种影响力。他在推敲究竟是斥之为"诗人"好呢,还是"魔术师","占卜师"好。最终,他决定称《古兰经》为"魔术",而先知则被称为"魔术师"。对于这件事,《古兰经》在如下经文中提到:

但是无论他怎样计划,他是被弃绝的。(盖被的人74:19)

其他的一些不信道者在另外一些经文中也受到责备与警告。既然如此,那么阿布·赖海布也就不会例外了。实际上,如果阿布·赖海布未遭责备,而遭责备的是瓦利得·伊本·穆给拉,那么有些人就肯定会问,阿布·赖海布得以幸免,是不是因为他是先知的亲戚?但是《古兰经》并不支持这样一种理念;在《古兰经》中,阿布·赖海布其它的崇拜偶像、不信道的人毫无二致。

以阿布·赖海布命名的这一章是在麦加启示的,远在拜德尔战役之前。《古兰经》说阿布·赖海布和他的妻子都会以不信道者的身份死去,而在拜德尔战役之后一周,这件事就发生了。就在拜德尔战役之前,先知巡视战场,指出几个地方,说"阿布·扎黑尔将死在这里,乌塔卜在这里,筛以巴在这里,瓦利得在这里," 如此等等。战役之后,索哈拜(先知的伙伴)们果然在先知所预言的地方找到了这些人的尸体。当时穆斯林人数较少,而他们的敌人则人多势众,这件事很大地鼓舞了信士们的士气。关于阿布·赖海布死亡情况的预言也同样鼓舞了信士们的士气,同时也是对所有人的一个严厉警告

有时候通过一个小小的不幸或者灾难而获得的理解力和醒悟,可以使人达到一种思想境界(如果能够揭去未知世界的面纱,并看到自己的所获的话),希望不幸和灾难再次发生,因为和自己最终所获得的相比的话,那点不幸和灾难还是无足轻重的。然而,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人性彻底丧失,他们注定要永久地失去,他们从不幸中一无所获。无论《古兰经》是否使用可怕的、威胁性的语言,都不会使他们的行为历程和行为结果有丝毫的改变,他们的下场也不会改变。这些人自己为自己选择并一手打造了这样的结局。《古兰经》如此具体地提到乐阿布·赖海布和他的妻子,使一些读者觉得这有损于天启经典的尊严。然而,千百年来,这些经文激励着无数的人们反思自己的举意和行为,避免重蹈阿布·赖海布和他的妻子的覆辙,也使他们相互鼓励坚守正道。所以,对这段经文如此命名自由道理在其中。从心理学和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这样做的确有助于信士们受益,同时也是必要的。

同时,这一章还让不信道的人们产生了疑虑。当根深蒂固的不信道的思想开始动摇以后,接受伊斯兰对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容易了。信仰的意识和对信仰的追求,在他们心中受到了太长时间的囚禁,无法穿透他们的心灵和思想。很多人幡然醒悟,从此洗心革面,成为穆斯林,并开始引导、教育、启发其他人。

总之,具体地提到这样一对因为顽固持久地痛恨伊斯兰而臭名昭著的夫妇,明确地表明他们的冥顽不化所招致的真主的愤怒,和他们的最终的结局,非但不是一个内容或者风格上的败笔,反而是《古兰经》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例证。这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层层的浪花在感动着数以百万计的人。《古兰经》是以崇高的风格降示的,通过一种介于吸引和排斥之间的方式讲述一个人以不信道的方式死去,这一章使得数以百万计的人获得了引导,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以两个具体的人所举的例子。这完全符合《古兰经》的主旨和雄辩、明晰的风格,也是其适当性和智慧所在。

Pin It
  • 上创建。
Copyright © 2025 法土拉.葛兰正式网站. 版权所有
fgulen.com是Fethullah葛兰,土耳其著名的学者和智力上的官方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