壕溝之戰

猶太人的納狄爾部落原先曾與麥地那的穆斯林們盟誓,但其成員卻與麥加的異教徒和麥地那的偽信者暗通款曲。他們甚至完全地背信毀約,在先知拜訪他們時想暗殺 他。他們原來同意穆罕默德的要求,承諾暫離距麥地那以南三哩處的戰略要地。但當偽信者的首領伊本.烏拜應允在開戰時給予其協助時,納狄爾部落便出爾反爾。

之後穆斯林軍隊圍攻他們,將其困在城堡之中。納狄爾部落眼見麥加的多神崇拜者與麥地那的偽信者根本不理睬他們,便丟棄城堡逃遁。儘管他們沮喪氣餒,但至少保住了生命。離城後十天,他們帶著所有可攜之物與其家人加入了敘利亞和亥巴爾的教友團體中。

從烏胡德回來之後,阿布.蘇富揚即向穆斯林發下戰帖,要求隔年於巴德爾再戰一次。[1]但他卻在約定之日來臨時被自己的膽怯所嚇阻。為求保住面子,他派遣當時仍是不信者的努艾姆.伊本.馬斯悟德(Nu'aym ibn Mas'ud)到麥地那散播古萊氏正在製造大量戰備及征集龐大無敵兵團的謠言。結果當先知依約率領一千五百名戰士到達巴德爾時,卻不見任何一個敵軍的蹤影。他們在那兒守候了八天,等待這場脅迫之戰,直到確定沒有敵兵形跡後才返回麥地那。這場戰役被稱為「小巴德爾」(Badr al-Sughra)。

西元六二七年,真主的使者接獲啟示,沙漠部落安瑪爾和撒拉巴(Sa'laba)決定要攻打麥地那。於是他率領四百名戰士前往札特.里卡(Zat al-Riqa')準備迎戰,直到聽聞對方已然逃之夭夭才返回麥地那。[2]之後穆罕默德發兵至信仰異教且準備攻打穆斯林的穆斯塔里克部落。他僅僅以七百名武士便打敗對方。[3]在回程路上,偽信者又試圖在遷士與輔士間挑撥離間,但終究是失敗了。《古蘭經》第六十三章第一至十一節即揭露所有偽信者的詭計與其汙臭的內心。

壕溝之戰

西元六二七年,一群早被驅逐出境、屬於納狄爾部落的猶太人(包括薩拉姆.伊本.阿比.胡凱克(Sallam ibn Abi al-Huqayq)、胡崖.伊本.阿賀塔布(Huyayy ibn Akhtab)等)及瓦伊勒(Wa'il)部落的人來到麥加。他們和古萊氏人會晤,慫恿他們繼續出兵,並承諾將支援他們。然後這群猶太人又來到喀特凡和蓋斯.阿伊蘭部落,同樣承諾將予其幫助,蠱惑他們與真主的使者戰鬥。[4]這些陰謀導致麥加的多神崇拜者、阿拉伯中部的沙漠部落、麥地那的猶太人(不論是遭驅逐或仍然居住在當地者)以及偽信者組成龐大的反穆斯林聯盟。而後兩者更混雜在麥地那軍隊中組成其第五行隊。

真主的使者憑靠其天啟智力得知這個反穆斯林聯盟的成軍,他向門徒們諮詢此事。眾人一致決議留守麥地那與敵人決一生死。賽爾曼.法利西並建議在城外挖一壕溝禦敵。然而即便眾人戮力同心日以繼夜,仍然需要花費六天時間才能挖成這條壕溝。於是穆罕默德令穆斯林們以十人為單位分組彼此競賽。這實是一個棘手的工作,時間所剩不多,加以飢饉日猖。但所有門徒們都賣命工作著。當挖掘時,他們每個人都在肚子上繫上石塊,使自己不覺飢餓,同時誦唸:

我們是那群
誓言和穆罕默德結盟的人;
因此只要我們還有一口氣在,
我們皆應為真主之路奮鬥。
憑真主之意,如果祂不願,
我們將不會受到指引、蒙受施捨,
也不懂得禮拜。
請降予我們平靜和安寧吧!
假如我們遭逢敵人,也請讓我們的雙足站穩吧![5]

真主的使者也在腹部綁上兩塊石頭加入挖掘壕溝的行列。他與他們唱和著:

真主啊!真正的生命是後世的生命。
所以請原諒輔士和遷士們吧![6]

戰壕挖到一半時,門徒們無法擊碎一塊巨石。穆罕默德獲知此事後便用其鋤頭敲擊石塊。在鋤頭擊中石塊、火星四迸的剎那間,他預言:「真主已交予我波斯的鑰匙;我的社群將會征服它。」他又再次敲打石塊,同樣地,他於再度飛舞的火花光芒中宣布:「真主至大!祂已將拜占庭的鑰匙交給我。我的社群將會征服它。」[7]

為威脅籠罩的麥地那聯盟大軍漸漸逼近麥地那,他們想要在空曠的戰場上擊敗穆斯林。然而當他們面對穆斯林的新戰略時卻首嚐敗績。約莫兩萬人陣仗的同盟軍在壕溝附近紮營,而麥地那軍的人數卻不超過三千名。除此,由猶太古萊札部落和偽信者組成的第五行隊早已和敵軍接頭。如同《古蘭經》第三十三章十二至二十節所示,當偽信者初次看到敵軍時便早已迫不及待地表露敗者之態。他們竟不滿足於自己的不忠誠,還試圖感染其他提出薄弱理由便想撤退之人。如果敵人趁虛而入,他們必會叛變。

真主的使者再次展現其睿智與軍事天才。他令將士們留守城中作好部署,如此便可妥善保衛家園免受古萊札部落可能的侵略。最危急的一刻莫過於當古萊札部落派遣一個男子混進麥地那向穆斯林婦女們打聽消息之時。所幸先知的姑母莎菲亞(Safiyya)將這名奸細殺死,粉碎敵人的美夢。[8]

當戰爭持續以弓箭石塊戰進行的同時,先知也展開外交手腕試圖分化聯盟。他先和愛圖發尼的領袖連絡,允諾提供其和平保障,促使他們撒軍。而在戰前來到麥地那散播不實謠言的聯盟領袖納依姆早已傾向接受伊斯蘭。他在戰時秘密歸信伊斯蘭,並遵從先知的命令煽動古萊札部落反對古萊氏。他聲稱麥加人將會棄他們於不顧,所以他們應該袖手旁觀直到古萊氏人餽贈他們抵押品為止。納依姆隨後又告訴古萊氏人古萊札部落將會背信而敷衍戰事,等到古萊氏戰敗時即會要求抵押品來分擔他們的苦境。這個離間策略成功了,同盟軍間開始出現裂痕。[9]

真主的使者衡量麥地那城為薩俄勒(Sa'l)山三面環抱的天險地勢,於是下令在壕溝中留下一狹窄之處。他測度古萊氏騎士將會嘗試穿越此狹縫。結果穆罕默德果真一語中的,一些最聲名大噪的古萊氏戰士都想穿越此處與穆斯林單打獨鬥。這些戰士包括了阿默爾.伊本.阿布杜.烏德('Amr ibn 'Abd Wudd)、伊克利瑪、胡拜拉.伊本.阿比.瓦赫卜(Hubayra ibn Abi Wahb)、狄拉爾.伊本.哈他布(Dirar ibn al-Khattab)以及諾法勒.伊本.阿布杜拉.伊本.穆基拉(Nawfal ibn 'Abd Allah ibn al-Mughira)。

阿里領穆罕默德之令前來與阿默爾對打。阿默爾向來自誇其氣力與戰力高人一等,他翻身下馬直挺挺地便朝阿里走去,倏地拔出長劍刺向阿里,然而卻被阿里以盾牌接個正著。阿里發揮驚人勇力與阿默爾撕殺,二人身旁激起陣陣塵土。最後在「真主至大」的呼聲中,阿里殺死了對手。[10]除此阿里還手刃狄拉爾、胡拜拉和諾法勒。[11]果不出其然,沒有任何一個古萊氏騎士或將領可以越過這個地點。

這場圍攻歷時二十七天。穆斯林們飽受飢寒交迫、箭石紛飛之苦,同時亦歷經敵人試圖穿越壕溝等的密集攻勢、以及麥地那城內的陰謀造反。《古蘭經》第三十三章第十至十三節即描述當時情景:

當時,他們從你們的上面和你們的下面來攻你們;當時,你們眼花心跳,並對真主作種種猜測。在那時,信士們曾受到考驗,並受劇烈的震動。當時,偽信者和心中有病的人都說:「真主及其使者,只虛偽地應許我們。」當時,他們中的一派人說:「葉斯里卜人啊,你們不必在這裡逗留了。你們回家去吧!」他們中的一派人,向先知告假說:「我們的房屋,確是破爛的。」其實他們的房屋並不是破爛的,他們要想逃走。

大約四星期之後,正當敵人們已然灰心喪志而信道者證明了其堅忍與忠誠之時,一道凜冽的強勁冷風從東方吹來,不僅令敵人的營帳坍落一地,營火熄滅,滿天的飛沙走石更襲上他們的臉。他們對此種異象預兆驚駭無比,兼之早已彼此不合,故很快便放棄繼續作戰。先知派去敵方臥底的胡代法.亞曼尼(Hudayfa al-Yamani)即聽到阿布.蘇富揚咆哮著:「走吧!我們回家吧!」[12]

穆斯林們在真主的幫助下奏凱而歸,因為實在有看不見的力量(眾天使)助他們一臂之力:

信道的人們啊!你們應當記憶真主所賜你們的恩典。當時,敵軍來攻你們,我就對他們派遣暴風和你們所未見的天兵。真主是明察你們的行為的。(《古蘭經》第三十三章第九節)

壕溝之戰是古萊氏人最後一次企圖破壞伊斯蘭和穆斯林的戰爭。隨著他們一敗塗地且顏面盡失地退回麥加後,真主的使者宣佈:「從此刻開始,我們將超越他們;他們將不再能夠侵略我們了。」[13]

在擊潰同盟軍使之撤回其家園後,真主的使者轉而將目標鎖定在背信忘義、與古萊氏人結盟的古萊札部落身上。更何況他們還提供已遭麥地那驅逐、卻仍不停地密謀對抗穆斯林的納狄爾領袖們(如胡崖.伊本.阿賀塔布)庇護。

當先知從戰爭歸來後不久,大天使吉布利里即現身告訴他說:「我尚未卸下我的鎧甲,我現在正要往古萊札部落前去。」[14]於是真主的使者下令門徒們踏上往猶太部落的征途,並在他們的堡壘對面搭起營帳。倘若猶太人提出要求,穆罕默德必會原諒他們,可惜他們只想抗拒。真主的使者圍困他們二十五天。他們最後提出投降條件,同意服從薩阿德.伊本.穆阿滋這位總是根據《討拉特》作出裁決者的裁判。古萊札部落及其餘麥地那猶太人的密謀反叛至此劃下句點。[15]

輔士的領袖之一薩阿德.伊本.穆阿滋在壕溝之戰中受了傷。他向真主禱告:「真主啊!如果我可以再度在您的使者身邊打仗,那就請讓我活下去吧!否則我已作好斷氣的準備。」後來他在猶太人停止謀叛後不久殉難。[16]


[1] Ibn Hisham, 3: 94; Ibn Sa'd, 2: 59.
[2] Ibn Hisham, 3: 213.
[3] Ibn Kathir, Al-Bidaya, 4: 178-179.
[4] Ibn Hisham, 3: 225-226; Waqidi, 441-443.
[5] Bukhari, "Munaqib al-Ansar," 9; Muslim, "Jihad," 123-125.
[6] Bukhari, "Munaqib," 9; Muslim, "Jihad," 127.
[7] Ibn Hisham, 3: 230; Ibn Kathir, Al-Bidaya, 4: 116.
[8] Ibn Hisham, 3: 239.
[9] 同上註,3: 240-242.
[10] 同註83,3: 235-236.
[11] Ibn Kathir, Al-Bidaya, 4: 123.
[12] Ibn Hisham, 3: 243.
[13] Bukhari, "Maghazi," 29; Ibn Hanbal, 4: 262.
[14] Bukhari, "Maghazi," 30.
[15] Ibn Hisham, 3: 249-251.
[16] Ibn Hisham, 238, 262; Ibn Sa'd, 3: 423-424; Al-Tabari, Tarikh, 3: 49.

Pin It
  • 上創建。
版權所有 © 2024 法土拉.葛蘭正式網站。
fgulen.com是官方來源 Fethullah葛蘭,土耳其著名的學者和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