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達天啟

先知本質的第三個特性就是傳達伊斯蘭的真理,換句話說,也就是「勸人行善,止人所惡」。這裡特別指出「伊斯蘭的真理」,原因是每一位先知都是順從真主的旨意帶來相同的神啟宗教,傳遞真主的訊息是其唯一使命。

從太陽散發出來的光輝和溫暖可以作為真主仁慈的跡象。同理,真主經由歷代先知作為對人類寬恕和慈愛的表證。真主挑選了穆罕默德,差遣他來以示其對眾世界的慈恤,並要他在世界上樹立永恒慈愛的宗教信仰。如果穆罕默德不是來重新修正先前眾先知所傳遞的天啟,並將之宣揚到世界各地的話,那麼我們今天很可能仍在沒有信仰、沒有正確引導且無可適從的可怖荒漠中遊蕩。

哲學家、社會學家及心理學家們經常在追尋下列問題的答案:「我是誰?」「我是從哪裡來的?」「我最後的命運是怎樣?」「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死亡是什麼意義?」以及「死亡是絕對的不存在?或死亡只是到達一個全新永生世界的門戶?」人人都在這些問題中掙扎。然而我們唯有從先知們開導的知識裡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和內心平靜。從先知們那裡,我們瞭解到今世的生命只不過是從靈魂世界前往另一個永恒世界旅程中的一個中途站。已經播下的種籽將在那永恒的世界裡得到收穫。而我們經由即將到來的死亡進入這永恒的世界。正因有了這樣的瞭解,人們才能釋然於懷,心中不再憂慮,這個世界也才隨而變成歡愉的花園和好友聚會的好去處。

先知們被差遣來宣揚真主的訊息,並引導我們一條在今生及未來世界中獲得幸福的道路。現將先知們宣揚宗教的三個要點分述如下:

全面邀請歸信真主先知們將世人和生命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大體。為了顧全大體,其針對每個人的智慧、理性、心靈、一切外在和內在觀感的訴求來引導勸化,絕不輕忽人們的親身感受。

先知和神啟之間的關係就如同"Mayyid"(譯按:伊斯蘭稱亡人為"Mayyid")和洗亡人之間的關連。躺在「亡人的房間」裡的屍體除了等待被清洗外無法再按其自由意志行事。[1]而先知就像是躺在「亡人的房間」裡,等待真主按情況的需要來引導他引領其族人。如果沒有得到真主的指引,先知也就無能來領導群眾。要是先知疏忽了人們的智慧,則只會培養出一群溫順而迷信的可憐蟲。然如果他們忽略了其心靈或精神上的需求,那就可能會培養出一批缺乏心靈活動層次的粗暴唯理性主義者。每個人都是由軀體、心靈和智慧組成,因此每個部位都應該獲得來自真主神啟的適當指引。

人可以自主活動。因此更應遵從真主的旨意與經由先知引導,以達成生命的真正目標。真主創造人類,不只是要培養出一些遁世無為的隱者,也不是要培養一些無理性亦無靈性、只曉得活蹦亂跳之人,更不是要培養出一些喪失靈性、只顧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唯理性主義者。

只有在軀體、心靈和智慧獲得協調,換句話說,就是在身心和諧的情況之下,人們才會被循循善誘到真主神啟所指引的正道上活動,如此也才能變化氣質,達成真正的仁道。先知們所努力追尋的都是這個目標。那些追隨先知的人們更應全力以赴。真主對穆罕默德說:「這是我的道,我號召人們信仰真主,我知道隨從我的人,都是依據明證的。(我證)真主,超絕萬物!我不是以物配主的。」(《古蘭經》第十二章一百零八節)

先知的一生完全奉獻在他的使命上。因此他是一個利他主義者,完全為了他人的幸福與安樂生活。只要看到人們歸順真主獲得拯救,他就感到慶幸,並不希盼任何回報酬勞。他心中明白他的獎勵只來自真主。《古蘭經》上也強調這項絕對不可避免的事實:「我的宗族啊!我不為傳達使命而向你們索取錢財,我的報酬只歸真主負擔。」(《古蘭經》第十一章二十九節)

宏揚主道是先知的天職。他們忍辱負重,全力以赴,甚至遭遇迫害也不去計較。他們確知只有真主會給予其渴望的成果。這三個基本要素即為所有希望宏揚伊斯蘭之人的原則。

方法經常努力持行宏揚主道的工作就是傳達天啟的主要特徵,也是先知方法的重要原素。可以這樣說,先知是全力以赴、完完全全地投入他所從事的工作。在此目的下,同時也考慮周圍環境的情況,盡力執行在環境許可內的工作。至於成果則非先知之責,這得交給真主。他知道他自己絕無法使人接受主道,他只是被差遣來盡量作有效的宣揚而已。「的確,你(穆罕默德)不能夠引導你所喜歡的人,但是真主卻引導祂所意欲的人,祂最清楚哪些人遵循正道。」(《古蘭經》第二十八章五十六節)

有很多先知一生從事宏揚主道,儘管並沒有讓任何一個人受到感化而皈依。然而他們並未因此喪失信心或意志消沈,即使不幸遭遇殘酷無情的困境和酷刑,他們也未曾訴諸暴力、恐怖威脅或欺騙等不當手段。當先知穆罕默德在烏胡德之戰身受重傷時,門徒們建議他向真主祈禱並求真主懲罰敵人。但先知穆罕默德不但沒有詛咒,反而為敵人祈禱:「主啊!求您寬恕我的族人吧!因為他們並不知情。」[2]

在面對酷刑和不實指控時,先知們的反應都是一樣的忍耐和逆來順受。例如:

他(努哈)的宗族中的眾領袖說:「我們的確認為你是在明顯的迷誤中的。」他說:「我的宗族啊!我一點也沒有迷誤,但我是眾世界的主派遣的使者。我把我的主的使命傳達給你們,並且忠告你們,我從真主(的啟示中)知道你們所不知道(的道理)。」(《古蘭經》第七章六十至六十二節)

他(呼德)的宗族中不信道的貴族們說:「我們的確認為你是愚蠢的,我們確信你是說謊者。」他說:「我的宗族啊!我一點也不愚蠢,但我是眾世界的主派遣的使者。我把我的主的使命傳達給你們,我是你們的忠實的勸告者。」(《古蘭經》第七章六十六至六十八節)

使者本質的歷史一點兒也沒有改變,傳達真主的訊息,只是服從與為了討真主的喜悅。而真主在每一個民族都派遣了一位先知:

誰遵循正道,誰自受其益;誰誤入迷途,誰自受其害。一個負罪者,不負他人的罪。派遣使者之前,我不懲罰(任何人)。(《古蘭經》第十七章十五節)

我在每個民族中,確已派遣一個使者,說:「你們當崇拜真主,當遠離惡魔。」(《古蘭經》第十六章三十六節)

當先知穆罕默德獲得第一次降賜《古蘭經》之後,他很興奮地走回家去。他的身體還裹在大衣裡,真主命令他說:

蓋被的人啊!你應當起來,你應當警告,你應當頌揚你的主宰,你應當洗滌你的衣服,你應當遠離汙穢,你不要施恩而求厚報,你應當為你的主而堅忍。(《古蘭經》第七十四章第一至七節)

真主也告訴先知穆罕默德說:

披衣的人啊!你應當在夜間禮拜,除開不多的時間,半夜或少一點,或多一點。你應當奉頌《古蘭經》,我必定以莊嚴的言辭授予你。(《古蘭經》第七十三章第一至五節)

每一位先知向其族人傳達真主的訊息時都不會感到厭倦,亦無懼色。其族人的粗野行為也阻止不了先知們傳遞天啟的工作。例如:

(努哈)他說:「我的主啊!我確已日夜召喚我的宗族,但我的召喚使他們愈加逃避。我每次召喚他們來受您的赦宥的時候,他們總是以指頭塞住他們的耳朵,以衣服蒙住他們的頭,他們固執而自大。然後我大聲召喚他們,然後我公開地訓導他們,秘密地勸諫他們,我說:『你們應當向你們的主求饒-祂確是至赦的-』」(《古蘭經》第七十一章第五節至十節)

當一個民族拒絕派遣來的先知所給予之勸導警告,且仍然一意堅持不信的愚腐行為時,通常就會招惹真主的憤怒。《古蘭經》上記載了好幾個民族遭到天譴而毀滅。世界各地都可看到他們遺留下來的廢墟。

持續的努力宏揚主道是先知最重要的必備特質。我們每當飢餓口渴或呼吸有毛病的時候,就會感到擔心憂慮。而先知如果耗費了一天的日子,卻還不能將天啟訊息傳遞給一些人時,就會非常憂慮。他從早到晚,汲汲營營地為傳達天啟奔忙,並且因為看到許多不願歸信的人而更加痛心。真主曾勸告先知穆罕默德要好好保重身體健康:「(穆罕默德啊!)如果他們不信這訓辭,在他們背離之後,你或許為悲傷而自殺。」(《古蘭經》第十八章第六節)

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曾經或公開或私下地邀請所有麥加人士歸順主道。其中某些人物特別頑固,例如阿布.賈赫勒,先知穆罕默德與他晤談的次數超過五十次。先知穆罕默德尤其渴望撫養他長大成人的叔父阿布.塔里布能歸信真主。叔父一直在保護他免受麥加城裡拜偶像人士的欺凌。當先知穆罕默德受命傳遞天啟的第十一年,叔父病危之際,他曾邀請叔父皈依伊斯蘭,然而卻被團團圍繞在叔父跟前的麥加首領們阻止。

先知穆罕默德因為叔父未能皈依主道而非常憂傷,他說:「只要沒有命令禁止我,我要在真主的面前為你懇求饒恕。」[3]然而真主隨後就頒降了一段《古蘭經》禁止先知穆罕默德求恕:

先知和信士們,既知道多真主教徒是火獄的居民,就不該為他們求饒,即使他們是自己的親戚。(《古蘭經》第九章一百一十三節)

先知穆罕默德最親密的門徒阿布.巴克爾很清楚先知渴望其叔父能夠入教的焦慮。他曾帶著他的父親一起去探望先知穆罕默德,且禁不住悲痛哭泣。先知問他為什麼哭泣時,他回答說:「先知啊!我也是很想要我的父親入教,如今他已經入教了。然而我更加想要你的叔父入教,因為這是你很想要的。可是真主並沒有讓他入教,因此我就哭了。」[4]

先知穆罕默德非常關心且期望人人都能入教。勸導瓦赫許(Wahshi)入教的經過情形就是最好的例子。瓦赫許曾經殺死先知的叔父漢姆札,那是烏胡德戰役中發生的事情。當先知穆罕默德獲得勝利返回麥加之後,便邀請瓦赫許入教。瓦赫許在覆函中引用了下面這兩節《古蘭經》:

他們只祈禱真主,不祈禱別的神明;他們不違背真主的禁令而殺人,除非由於償命;他們也不通姦。誰犯此類(罪惡),誰遭懲罰;復活日要受加倍的刑罰,而受辱地永居其中。(《古蘭經》第二十五章六十八至六十九節)

引述這兩節經文後,瓦赫許在信中繼續說:「你邀請我歸順伊斯蘭,然而這經文中所列之罪我都已經犯下了。我已泥陷在迷信中,犯過姦淫罪,何況也殺害了你的叔父,他是你摯愛之人。像我這樣的大罪人也能獲得饒恕而成為穆斯林嗎?」

先知在答覆的信中引用了這節經文:

真主必不赦宥以物配主的罪惡,他為自己所意欲的人而赦宥比這差一等的罪過。誰以物配主,誰已犯大罪了。(《古蘭經》第四章四十八節)

瓦赫許的覆信中表示經文中應許的饒恕還得要看真主的旨意。他以此為藉口並未同意入教。而先知穆罕默德在收到這封信之後又寫了第三封信給他。信中引用了這節經文:

(你說:)「我的過分自害的眾僕呀!你們對真主的恩惠不要絕望,真主必定赦宥一切罪過,祂確是至赦的,確是至慈的。」(《古蘭經》第三十九章五十三節)

經過這樣的魚雁往返,先知穆罕默德終於打開了瓦赫許的心扉,他歸順了伊斯蘭。因為從這節經文裡也可以看到他自己是可以獲得真主的饒恕。而這次書信往來讓瓦赫許有機會虔誠地懺悔,且後來成為先知的門徒。[5]雖然如此,漢姆札叔父在戰場殉難犧牲之事仍然令先知穆罕默德深以為憾,因此他在瓦赫許的耳旁輕聲地告訴他:「請你盡量避免在我的身邊現身。因為看到你就會令我思念起我的叔父,這樣一來就沒法好好招待你了。」

瓦赫許也盡力克制自己來配合先知的期望。他有時站在柱子後面偷偷地想要捕捉到先知對他的驚鴻一瞥,寄望借此機會能獲得先知容許他在其身邊露面。然而不久後真主的使者就歸真去世了。瓦赫許於是立意要找尋方法為過去的行為贖罪。在抵抗大騙子穆賽里麥(Musaylima, the Liar)的雅瑪瑪戰役(The War of Yamama)爆發之後,瓦赫許帶著當年殺害漢姆札的那支矛槍趕赴前線。他在千鈞一髮之際看到穆賽里麥企圖逃亡,便立刻擲出手中長矛將那大騙子殺死。此時瓦赫許俯下身子伏在地上向真主祈禱,[6]眼淚奪眶而出,他好像在說:「現在你可以容許我在你身邊露面了嗎?啊!真主的使者!」

但願真主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的靈魂能夠在雅瑪瑪戰場上出現,將瓦赫許擁入懷中,表示對他的寬恕,也表示接納他成為門徒。

從另一個很好的例子也可以看到穆罕默德先知高貴的品格、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善意、對仁道的崇尚及傳遞聖教的專心致至。接納伊克利瑪(Ikrima)成為門徒就是這個好例子。伊克利瑪原來是伊斯蘭和先知穆罕默德的頑強敵人,他曾經親自參與所有與穆斯林敵對的圖謀和攻擊行動,企圖把先知打敗。在先知穆罕默德獲得勝利返回麥加城的那一天,伊克利瑪帶著妻子一起逃到葉門。當時其戰友有很多都選擇歸順伊斯蘭。他的妻子烏姆.哈卡姆(Umm Hakam)說服他返回去向真主的使者乞求寬恕。結果先知穆罕默德完全不計較從前的種種敵意,他歡迎伊克利瑪並稱讚他說:「遷移的騎士,歡迎!歡迎!」實際上,此時先知穆罕默德既已征服麥加,則以後根本不會再有所謂的「遷移」了。故在此先知穆罕默德實是暗指伊克利瑪示從葉門返回麥地那的這段長途旅行以示嘉許。

伊克利瑪獲得這樣的榮譽後非常高興,他要求先知穆罕默德替他在真主那裡乞求寬恕。先知答應他的要求並向真主乞求寬恕,伊克利瑪內心感激,並承諾將付出加倍的努力在戰場上奮鬥以奉獻給伊斯蘭。伊克利瑪實踐了諾言,他後來在亞爾慕克之戰(The War of Yarmuk)負傷。當在戰營裡看到妻子在身旁哭泣時,伊克利瑪說:「不要哭嘛,我一定要親自看到勝利才會死的。」後來希夏姆叔父(Hisham)走進營帳宣佈穆斯林已獲得勝利。此時伊克利瑪要求眾人把他扶起,然後悄悄地說:「啊!真主的使者,我許給你的諾,如今已經實現了吧?」然後他朗誦道:「求您使我作為順從者而死去,求您使我入於善人之列。」(《古蘭經》第十二章一百零一節)之後氣絕歸真。[7]

先知穆罕默德的一生非常仁慈,世人的災難和不幸常牽掛其心頭,他不停地呼籲引導大家接受主道。在麥加居住的那些年頭,他時常走到街上,尤其是朝覲季節時。除此他也到附近各地走動,希望或多或少都能勸服幾個人入教。他遭受人們的侮辱嘲笑,甚至被毆打折磨而受傷,但卻從不感到氣餒。當「你應當警告你的親戚。」(《古蘭經》第二十六章二百一十四節)這節經文頒降之後,先知穆罕默德邀請了近親們到家中吃飯。阿里後來說出這次先知請客的情況:

先知穆罕默德邀請了親戚們到家裡,吃過飯之後,先知對他們說:「真主已經命令我向我的近親們傳警告。你們都是我的至親,如果你們不公開宣誓承認萬物非主唯有真主而歸順伊斯蘭,那麼到了後世時,我也沒有辦法幫忙你們了。」先知說完話之後,就問大家有誰贊成支持的?我當時還是一個手短腳短、個子矮小的小孩。眼看沒人應聲回應,就趕快把手中的水壺擱下,大聲的宣告:「我贊成!啊!真主的使者!」先知接連向大家問了三次,每一次都只有我一個人響應回答。[8]

在市集裡,人們對他的嘲弄侮辱越來越粗暴,甚至動手打他,還將他趕出市場,先知對此卻非常忍耐。有一次在塔伊夫,一群小孩竟拾起石子來追打先知。

只有在他展開先知生涯的第十二年,先知終於能夠在阿卡巴(位於麥加城外)遇見幾位麥地那人。他告訴他們伊斯蘭,結果他們都接受了。隔年,在同樣的地點,又有七十位麥地那人成為穆斯林。他們誓言與先知結盟(譯按:此即第一次阿卡巴盟約),並承諾倘若先知移居麥地那,他們將會支援他。而先知也派遣穆斯阿布.伊本.歐麥爾前往麥地那教導他們伊斯蘭。這真是先知生命中新的一章。又隔年,當他移居麥地那時,每一戶人家至少都有一位皈依者。[9]

進一步的要點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先知向人們樹立了一個傳播天啟的典範。那些追隨先知的門徒們也都盡力去模仿他的技巧。例如穆斯阿布.伊本.歐麥爾的技巧非常有效,連最頑固的麥地那領袖薩阿德.伊本.穆阿滋(Sa'd Ibn Mu'adh)也受到他的誠懇態度感化,接受了伊斯蘭。薩阿德初次與穆斯以布見面時非常粗野無禮,而穆斯以布很有禮貌地說:「請你先坐下來聽我說。如果你聽了不滿意的話,再拿起你手中的劍把我的頭砍下來。」結果薩阿德的怒氣全消,他在離去之前已經歸順成為穆斯林。

真主的使者繼續派遣他的門徒到鄰近的城市宣揚宗教。塔勒哈被派到杜瑪占達(Dumat al-Jandal),巴勒阿.伊本.阿滋布(Bara' ibn A'dhib)被派到葉門。如果他們的任務沒有達成(當然這樣的情況是少有的),先知穆罕默德就會改派別人前往。當哈利德(Khalid)與巴勒阿無法抓住葉門人的心時,先知就改派阿里前往。而阿里到達葉門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即幾乎勸服了所有葉門人士歸順伊斯蘭。[10]

另外一個關鍵則是先知在簽訂胡代比亞盟約後的處理方法。先知的門徒中有些認為此盟約讓穆斯林受到了委屈。然而在經過多年的分裂和戰爭之後,為了確保和平的氣氛,伊斯蘭的幾個敵對份子也在認真思考伊斯蘭的道理。最後那些反對派的領袖如哈利德和阿默爾.伊本.阿斯等人都歸順了伊斯蘭。[11]

在歡迎哈利德入教時,真主的使者說了這番話來稱讚他:「過去我一直感到奇怪,像哈利德悟性這樣高的人怎麼還沒有進教呢?我非常自信你總有一天會成為穆斯林。」[12]而當阿默爾要求先知向真主乞求饒恕他時,真主的使者安慰他說:「你不知道凡是歸順伊斯蘭的人,他們從前所犯的罪都被洗清了嗎?」[13]

在胡代比亞盟約之後,真主的使者向鄰國的統治者致函。以下即為致阿比西尼亞(Abyssinia,即今衣索比亞)國王尼格斯(Negus Asham)的信:

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致阿比西尼亞尼格斯國王,祈主賜平安!借此機會,讚頌真主,統治宇宙的主,德性全美、萬能的主,降賜安寧福澤的主,掌管一切被造化物的主。我作證爾撒是真主派來的,是真主降下命令讓麥爾彥孕育的,而她是貞潔的處女之身。我敦請你歸順真主,這獨一的真主。[14]

這封信一開頭就用祈主賜平安的話來鼓勵尼格斯國王歸順伊斯蘭。鑑於這位國王是基督徒,先知在信中又表達相信爾撒為先知以及麥爾彥處女受孕生子之事,藉此強調他們有共同的信念。

尼格斯國王接到信時,先親吻了信一下,然後再將之奉到頭頂表示尊敬。而他在讀完信之後,便毫無猶豫地立刻歸順伊斯蘭,並且命令大臣錄下口論:

尼格斯國王致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我作證閣下是真主的使者。如果閣下下令要我來看你,我一定遵辦。然而我還沒法辦到讓我的臣民歸化成為穆斯林。啊!真主的使者!我作證閣下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15]

尼格斯國王的信仰非常虔誠,他有一天對他的親信透露他心裡的話:「我寧願做穆罕默德的奴僕而放棄王位。」當尼格斯國王歸真之後,真主的使者也為他舉行「遙望殯禮」,為他作「殯禮祈禱」。[16]

下面是先知穆罕默德致拜占庭(Byzantines)赫拉克利屋(Heraclius)大帝的信函:

真主的奴僕和使者穆罕默德致拜占庭大帝赫拉克利屋閣下:祈主賜恩給接受聖教者平安。茲敦請閣下歸順伊斯蘭。請接受伊斯蘭以獲拯救,真主將賜給閣下雙倍的獎償。如果閣下掉頭跑掉了,除了因為閣下你自己的罪之外,也將因為(你的臣民中)那些跑掉之人的罪,被懲罰在火獄中被焚燒。你說:「信奉天經的人啊!你們來吧,讓我們共同遵守一種雙方認為公平的信條:我們大家只崇拜真主,不以任何物配祂,除真主外,不以同類為主宰。」如果他們背棄這種信條,那麼,你們說:「請你們作證我們是歸順的人。」(《古蘭經》第三章六十四節)[17]

大帝唸過這封信後心裡很是感動。傳令召喚阿布.蘇富揚進宮。那時候的阿布.蘇富揚正經營一個在敘利亞和麥加之間的大型駱駝商隊。下面一段即是大帝和阿布.蘇富揚的對話:

「這位先生的家族地位是怎樣的?」
「出身貴族世家。」
「他的前輩有出身先知的嗎?」
「沒有。」
「他的前輩有出身國王的嗎?」
「沒有。」
「追隨他的信徒中,是菁英份子還是弱勢族群較多?」
「弱勢族群。」
「在皈依了他的宗教的人,之後有人背叛嗎?」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背叛過。」
「信仰他宗教的人數,是在增加或是在減少?」
「每天都在增加。」
「你有沒有聽說他撒過謊?」
「沒有。」
「他曾經毀過約嗎?」
「到現在還沒有,但是我不知道將來他會不會?」

雖然那時候阿布.蘇富揚還是真主使者的冷酷敵人,然而他所回答的都是真心話,只有最後那句可能會引起他人對先知的懷疑和對其未來行為之不可信任。大帝心裡傾向承認接受伊斯蘭,但是看到了左右牧師們的反應後,他的結論是:「在很近的將來,我所管理的賴以為生的領土將都歸屬於他(先知穆罕默德)。」[18]布哈里說,那個地區的天主教大主教當時歸順了伊斯蘭。[19]

真主的使者也向其他國王致信,包括埃及國王慕匡吉斯(Muqawqis),他覆函時還呈送禮品給先知穆罕默德。[20]波斯國王霍司祿則把來信撕毀了,這件小插曲暗示了其帝國即將滅亡。後來波斯帝國在烏瑪爾哈里發統治時期崩潰。[21]

真主頒降訓示給先知穆罕默德,命令他去執行宣揚伊斯蘭的任務時,稱穆罕默德為使者,這就表示在列位先知之中,先知穆罕默德享有最高品位。真主稱呼其他先知時,通常都是直接稱呼叫其名字。故「使者」這個名稱實表示他是宏揚主道的先軀。在先知穆罕默德所宣揚的原則之下,伊斯蘭文明的確吸引且震驚了千千萬萬的人。有一件有趣的事件被記錄在《慕拉德.塔利希歷史》(Mizanci Murad Tarih)這本書中。法國的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在遊歷過伊斯蘭西班牙遺址後對伊斯蘭作了簡短的研究。他發現穆罕默德原來是一個未受過教育的文盲,他說:「穆罕默德不是真主,但他也不只是一個普通人。」

無論如何,我們在此可以引用布西里的話:「在彙集所有關於先知穆罕默德的資訊後所得到的結論是:先知穆罕默德是一個凡人,但他是真主所造化的最佳完人。」

另外的要點下列三件事在宏揚主道時相當重要:智慧、實踐先知所宣講的及不問報酬只管耕耘。

首先,智慧必須用在如何根據人們的程度直抵人心。有段聖訓說:「作為先知的人受命按照聽眾的理解能力來說明宗教的道理。」因此凡是從事傳播伊斯蘭者,皆應知道如何與人接觸,並吸引非穆斯林的注意。關於這個要點,在先知穆罕默德的生涯中就有很多好例子。此處僅就兩個例子說明如下。

真主的使者藉由表揚烏瑪爾的理性贏得他的心,讓他心悅誠服。先知說:「像你這樣非常理智的人,竟然還期待從石頭、木頭和泥巴之類沒有生命的東西那裡獲得什麼?我真搞不懂呀!」另一方面先知亦推崇烏瑪爾端正良好的品行,說其為人值得信靠。先知虔誠地侍奉真主,每天禮拜祈禱,最終感化了烏瑪爾。烏瑪爾自動地去見先知並歸順伊斯蘭。他非常服從且尊敬先知穆罕默德,就像尊敬他自己的父親那樣。

有一天有位青年(顯然就是朱萊畢布(Julaybib))來求先知許可他姦淫,他說他實在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當時在座的人就有不同的反應。有人開罵,有人拉他的衣服,還有人準備出拳揍他。然而仁慈憐憫的先知把他拉到身旁和他說話,開始問道:「如果別人想要同你母親做這樣的勾當,告訴我你會容忍嗎?」他回答說:「懇求你看在我父母的面子上饒恕我,啊!真主的使者!我不會同意的。」先知說:「當然啦!沒有人會同意讓自己的母親受到這樣的屈辱。」

然後先知繼續再問同樣的問題,只是每次用「女兒」、「妻子」、「姊妹」、「姑姑」來代替「母親」這個字。朱萊畢布每次的回答都是不同意。這一連串問題問完之後,朱萊畢布心中的慾念已完全消失。於是先知穆罕默德做了一次祈禱來完成這次「精神治療」。他伸出手按在朱萊畢布的心口上祈禱說:「真主啊!祈求您饒恕他,清淨他的心智,保護他的貞潔。」[22]

朱萊畢布後來成為貞潔模範,並經先知作媒結婚成家。他後來在戰場上奮戰,殺了七個敵人而陣亡。看了他的屍體,先知伸手按在他的膝蓋上說:「這個人就是我,而我也就是他。」[23]

真主的使者有教無類,而且教導有方,這點就是先知品格的證明。甚至那時候最粗野魯莽、最殘酷無情無知者,都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改造成為眾所稱讚的人類指導。

在今日文明的世界上,由職業教育專家、現代教師、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及教員等組成的最大團體,再加以最好的教學設備,不管在哪一個地方進行一百年的教育工作,他們的成就是否比得上十四世紀以前,真主的使者在阿拉伯尚未開化的沙漠中僅僅二十三年就達成之成就的百分之一,可真令人懷疑。就拿戒煙這椿小事來說吧,現代社會已使用了最優越的科技,盡了最大的努力來消除抽煙這個明顯的壞習慣,可是所收到的效果實在太小。相形之下,先知穆罕默德卻能將社會上的許多壞習慣和不好的觀念消除,端正社會風氣,坐收長期效益。這就證明了先知穆罕默德的教育方法可說是舉世無雙。

第二個要點是,凡想以言語來影響他人者必先做到他所宣講的事。如果不這麼做,他們怎能盼望大功告成呢?。而且大家都知道:行為操守比說話更加能夠說服別人。「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為什麼說你們所不做的事呢?你們說你們所不做的,這在真主看來,是很可恥的。」(《古蘭經》第六十一章二至三節)

真主的使者集伊斯蘭信仰思想與行為於一身,是位活生生的模範穆斯林。他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虔誠遵行伊斯蘭規定的各種功課,完全遵奉真主,並克盡職責擔任真主的奴僕。人們只要見過先知一次面,就深信他是先知而無任何疑問,這是很普通的現象。麥地那的著名猶太學者阿布杜拉.伊本.薩拉姆說:「這張臉上絕無半絲虛妄之情。這副端莊儀容,非真主之使者莫屬。」[24]

那個時代的著名詩人阿布都拉.伊本.拉瓦哈('Abu Allah ibn Rawaha)在詩中表達了這個事實:

縱使沒有任何可資證明的表記,
任何人只要對他驚鴻一瞥,
看到他的風采,就會相信他是使者,
這股信念已打從心底油然而生。[25]

那些相信先知穆罕默德的人不是愚笨之輩,也不是沒有理性的人。在這群信教的穆斯林中,包括了最先四位哈里發:阿布.巴克爾、烏瑪爾、烏斯曼及阿里。他們每一個都各自掌管經營龐大的產業,且無論在心靈修養或宗教信仰上都是非常自傲的。例如阿里就曾說:「即使那隔離物質世界與非物質世界的面紗被揭開了,我對那看不見的世界之堅信也不會再增加一分。」[26]

不管那些充滿敵意、對於宣教的詆毀仍舊無止境地繼續攻擊,仍有超過億萬的人愛戴先知穆罕默德,而且世界各地每天仍然有人歸順伊斯蘭。這沒有其他原因,只因那是先知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所宣揚的宗教。他誠懇地邀請大家向真主禮拜祈禱,而他自己就是虔誠禮拜者的最佳典範。常常把大半夜的時間用在做禮拜上,而且往往衷心流淚,滿懷仁慈。人們問他為什麼花這樣長的時間來做禮拜,連腿都發腫了,因他自己是無罪之人,為何還要這樣辛苦地做禮拜呢?先知說:「難道我還不應該做個對真主感恩的僕人嗎?」[27]

先知的妻子阿伊夏說,有天夜裡先知要求她准許讓他作附功拜。由此可見先知對妻子也是體貼入微的,而且是尊重女性權利的。他做禮拜一直作到破曉時分,且淚流滿面。先知時常誦唸這段經文:

天地的創造,晝夜的輪流,在有理智的人看來,此中確有許多跡象。他們站著,坐著,躺著記念真主,並思維天地的創造,(他們說:)「我們的主啊!你沒有徒然地創造這個世界。我們贊頌您超絕萬物,求您保護我們,免受火獄的刑罰。我們的主啊!您使誰入火獄,您確已凌辱誰了。不義的人,絕沒有援助者。我們的主啊!我們確已聽見一個召喚的人,召人於正信,(他說):『你們當確信你們的主!』我們就確信了。我們的主啊!求您赦宥我們的罪惡,求您消除我們的過失,求您使我們與義人們而死死在一處。我們的主啊!您曾借眾使者們的口而應許我們的恩惠,求您把它賞賜給我們,求您在復活日不要凌辱我們。您確是不爽約的。」(《古蘭經》第三章一百九十至一百九十四節)[28]

先知的妻子阿伊夏說:

有天夜裡,半夜醒來的時候發現先知不在身邊,還以為他跑到其他妻子的房裡去了,心中不由起了妒忌。剛剛下床,就碰到了他的腳跟,原來他正在禮拜誦唸:「主啊!我在尋求討您的喜悅,讓我獲得庇護,以避免您的惱怒,尋求您的饒恕以避免受到懲罰。我也在尋求在您的身上獲得庇護,以便躲開您。我對您的讚頌(的聲音是那樣的微弱無力),遠遜於您對您自己的讚頌。」[29]

先知過著非常純樸的生活。有一天烏瑪爾看到先知的時候說:「啊!真主的使者,帝王們都睡在柔軟的皮草床上,您睡的卻是張粗糙的席褥。您貴為真主的使者,應該比一般人更可以享受安逸的生活。」真主的使者回答說:「世上的富貴榮華由他們盡情享受,待後世的榮華才由我們分享,難道你不同意嗎?」[30]先知的一生是為世人而活,期望族人能過舒適的生活。只要族人不受世俗的誘惑走入歧途即可,他自己則儉樸地渡過一生。

第三個要點。像其他先知一樣,先知穆罕默德盡其天職,從來不指望報酬。他身受飢渴交迫,歷盡人間困苦。他迫於無奈遷移他鄉,且成為陷害攻擊的目標。他如此忍辱負重,為的就是要討真主的喜悅與仁道關懷。有一次先知正坐著做禮拜,阿布.胡賴拉問他是否生病了。先知的回答讓阿布.胡賴拉心痛得哭出聲來:「我的肚子餓了,阿布.胡賴拉。我餓得身子無力,沒法站起來做禮拜。」[31]在穆斯林的生活中,飢餓是共同特徵。有天晚上,真主的使者、阿布.巴克爾和烏瑪爾他們三人在戶外不期而遇。他們彼此互問為什麼要跑出戶外,他們都是這樣回答:「肚子餓啦!」[32]

雖然後來大多數門徒都變得比較富裕,先知穆罕默德的家庭生活仍然沒有改變,他仍然過著極為儉樸的日子。而先知唯一存活下來的女兒法蒂瑪亦親自操持家務。有一次在麥地那分配戰俘的時候,她要求父親分配一個女傭給她。先知說:

我的女兒呀!在能夠滿足那些蘇發人(the Suffa,譯按:指那些在天房前聆聽穆罕默德講道之人)的需要之前,實在沒辦法給妳東西。這樣吧,現在就教妳一點東西,這比妳想要得到一個傭人更好。當妳上床睡覺的時候,妳要唸:"subhan-Allah"(榮耀歸真主)、"al-hamdu li-Allah"(讚頌歸真主)、"Allahu akbar"(真主至大)各三十三遍(有些聖訓說最後一句要唸三十四遍)。這樣唸對妳的後世會更好。[33]

有一天她戴了一隻手鐲(另有一說是項鍊),先知警告她說:「我的女兒呀!妳想要讓別人說我的女兒戴了一隻火獄裡的手鐲嗎?快脫下來吧!」[34]

除了不指望報酬外,真主的使者還歷盡了苦難煎熬。他時常被人追打,衝倒在地上,滿身塵土,只有女兒奔出去救他回家。有一次在麥加天房那裡被人圍毆,阿布.巴克爾跑過來救他,並且大聲叫道:「難道只因為這個人說:『真主是我的主』,你們就要殺死他?」[35]


[1] 這個比喻是以先知對天啟的順服為模型塑造而成,因他完成所有天啟命令的事情。
[2] Qadi Iyad, 1: 105; Bukhari, "Al-Anbiya'," 54; Muslim, "Jihad," 105.
[3] Ibn Kathir, Al-Bidaya, 3: 153.
[4] Ibn Hisham, 4: 48; Ibn Hanbal, 3: 160; Ibn Hajar, Al-Isaba, 4: 116.
[5] Al-Haythami, 7: 100-101.
[6] Bukhari, "Maghazi," 21; Ibn Hisham, 3: 76-77.
[7] Hakim, Al-Mustadrak, 3: 241-243; Ibn Hajar, Al-Isaba, 2: 496.
[8] Ibn Hanbal, 1: 159; Al-Haythami, 8: 302-303.
[9] Ibn Hisham, 2: 73.
[10] Ibn Kathir, Al-Bidaya, 5: 120-121.
[11] 同上註,4: 272。
[12] 同註147,4: 273。
[13] 同註147,4: 271。
[14] 同註147,3: 104。
[15] 同註147,3: 105。
[16] Bukhari, "Jana'iz," 4: 65; Muslim, "Jana'iz," 62-67.
[17] Bukhari, "Bad'u al-Wahy," 6.
[18] 同上註。
[19] 同註154。
[20] Ibn Kathir, Al-Bidaya,, 5: 324.
[21] Bukhari, "Ilm," 7: 1; Ibn Hanbal, 1: 243.
[22] Ibn Hanbal, 5: 256-257.
[23] Muslim, "Fada'il al-Sahaba," 131.
[24] Ibn Hisham, 163-164.
[25] Sa'id al-Hawwa, 1: 9。另一個版本請參見Ibn Hajar, Al-Isaba, 2: 307。
[26] 'Ali al-Qari, 286.
[27] Bukhari, "Tahajjud," 6; Muslim, "Munafiqin," 81.
[28] Ibn Kathir, Mukhtasar Tafsir Ibn al-Kathir, 2: 164.
[29] Muslim, "Salat," 221-222; Abu Dawud, "Salat," 148; "Witr," 5.
[30] Bukhari, "Tafsir," 287; Muslim, "Talaq," 31.
[31] Abu Nu'aym, 7: 107; Al-Hindi, 1: 199.
[32] Muslim, "Ashriba," 140.
[33] Bukhari, "Fada'il al-Sahaba," 9.
[34] Nasa'i, "Zinat," 39.
[35] Bukhari, "Fada'il al-Sahaba," 5; Ibn Hanbal, 2: 205.

Pin It
  • 上創建。
版權所有 © 2024 法土拉.葛蘭正式網站。
fgulen.com是官方來源 Fethullah葛蘭,土耳其著名的學者和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