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眾先知清白

《古蘭經》上有些經文似乎在譴責某某先知,或者依照該文字的一般意義,認為有可能容許先知犯錯。在澄清某些特別的例子之前,最好是先歸還先知們清白。

《舊約聖經》〈創世紀〉第十九章三十節至三十八節說,魯特先知的兩個女兒讓他喝醉酒,如此他便可令她們懷孕生子。這樣對一位先知的指控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魯特的子民所多瑪人(Sodom)與蛾摩拉人(Gomorra)正是因為犯了淫亂大罪而遭真主滅族。甚至在聖經上也說:只有魯特和他的兩個女兒未曾遭此大劫,因為他們有信仰,品德良好,知禮守矩。這項對魯特先知羅織的罪名比其子民所犯之罪更加嚴重,而他的兩群族人卻因犯罪被真主毀滅了。

《舊約聖經》〈創世紀〉第三十八章第十五至十八節亦敘述葉爾孤白的兒子猶大(Judah)和他的兒媳婦同寢,後來生下一對雙胞胎,[1]而有些以色列先知都是他們的後裔。〈創世紀〉第四十九章第四節說,葉爾孤白的另一個兒子流便(Reuben)曾經和他的後母同寢。

葉爾孤白之子,《古蘭經》中提到他們時稱為「孫兒」,並且說他們的品行良好堪為模範;而葉爾孤白的妻子也沒有這種不良行為。[2]我們的先知穆罕默德曾經明白宣佈,溯自阿丹的歷代先知都沒有犯姦淫罪的,[3]而且所有先知都是出自同一個祖先的兄弟。[4]穆罕默德先知就像猶大及其他以色列族先知一樣,都是易卜拉欣先知的後代。所以這些先知中,怎麼可能會有任何一位犯過姦淫罪呢?

《舊約聖經》〈撒母耳記下〉第十一章,記述達伍德愛上了他屬下一位軍官的妻子,並和她通姦。據《舊約聖經》所述,後來達伍德又將這軍官派遣到前線作戰陣亡,然後娶了這個婦女為妻。

達伍德先知曾經獲得真主頒降的經典《宰卜爾》。他虔誠敬奉真主,並在《古蘭經》第三十八章十七至二十節中獲得讚揚:

你當忍受他們所說的話,你當記憶我的僕人——有能力的達五德,他確是歸依真主的。我確已使諸山服從他,他們早晚讚頌。並使眾鳥集合起來,統統都服從他。我鞏固他的國權,我賞賜他智慧和文辭。

達伍德身為國王,但卻靠自己的勞力來維持儉樸生活。他心中時常念記真主,所以常常哭泣,而且每隔一天就封齋。先知穆罕默德的門徒問哪一種封齋方式可以得到最高的恩典時,真主的使者就把達伍德先知這樣隔天封齋的方法推荐給他們。[5]像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的先知難道還會和已婚之婦通姦,並且設下陰謀使其夫陣亡,然後再和她完婚?

《舊約聖經》〈列王記上〉第十一章第一至八節記述真主曾曉諭以色列人:「你們不可與她們往來相通,因為他們必誘惑你們的心去隨從他們的神。」素萊曼先知被指控納了許多異教徒族人婦女為嬪妃,並隨那些外邦女子奉祭多神和偶像。難道一位先知竟會犯下如許嚴重的大罪,而去拜祭外邦異教的多神偶像嗎?

假如《古蘭經》沒有下降到人間,那我們還不能肯定從前的各位先知都是那樣虔誠忠實且對真主感恩的僕人。爾撒被門徒們錯誤地神化了,另外也有族人不承認他是先知。《古蘭經》卻替他解圍,經上解釋真主沒有兒子和女兒。《舊約聖經》上以色列後裔和非以色列後裔的先知們所被羅織的各種「罪」,《古蘭經》也都替他們澄清了。《古蘭經》上說:是真主用祂自己的靈氣吹進麥爾彥的身體,使其處女懷孕生下爾撒;易卜拉欣是「真主的好友」;穆薩向真主說話。身為國王兼先知的素萊曼極其謙恭地向真主禮拜:

我的主啊!求你啟示我,使我常常感謝你所賜我和我的父母的恩惠,並使我常常作你所喜悅的善功,求你借你的恩惠使我得入你的善良的僕人之例。(《古蘭經》第二十七章十九節)

素萊曼從未拜過偶像,也從未犯罪。儘管他是前所未有的最有權勢的國王,他的一生直到歸真逝世都是真主的謙恭僕人。

《舊約聖經》裡還有一些同樣令人感到不能接受的故事。例如在〈創世記〉第二十七章中說,伊司哈格先知本來想要替大兒子以掃(Esau)祝福,卻弄錯了而給小兒子葉爾孤白祝福,因為他沒有看穿他妻子利百加(Rebaka)的詭計而受騙上當。而〈創世記〉第三十二章二十四至三十節中又記述:葉爾孤白和真主摔角,真主化身為凡人。

個別例子穆斯林學者中有極少數人認為先知也會犯一些輕微的過錯(zalla),如失誤或失言之類。為證明這種論調,他們甚至將阿丹、努哈、易卜拉欣及優素福諸位先知的故事拿來引證。

在詳細討論此事之前,宜先注意「失誤」和「犯罪」的定義是截然不同的。例如「犯罪」的意義是不遵從真主的誡命。先知們在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時,通常都是趨向等待獲得真主降賜「啟示」。然而也有很少的情況是,他們運用自己的理智作出判斷因而決定了處理方法,因為他們都是"mujtahids"(即有權從《古蘭經》和「順納」中的相關原則歸納出處理執行法則之最高位階的執法者)。他們的判決或許會有失誤之虞,然而這類失誤很快就會被真主糾正,這不能算是「犯罪」。

何況先知們總是為了討真主的喜悅,無論從事什麼任務都在盡力尋求最佳效果。如果為了某種原因,在少有的情況下,只能退而求其次時,這種情況並不表示「犯罪」。比方說,如果你必須選擇決定:要在十天之內很專心仔細地將《古蘭經》整本經文誦唸一遍,或在七天之內把《古蘭經》整本誦唸一遍,以表達你對真主啟示的經典之敬愛。若你選擇了前一種方法,但你並不知道後一種方法才是真主最喜歡的話,則這並不表示你犯了罪。所以當先知執行任務未能做到最好而只能求其次時,也不算是犯罪。雖然如此,因為他們站在如此親近真主的位置,有時候真主或許會輕微地責備他。

現在擬說明某幾位先知的故事,以便為他們洗除不白之冤。

阿丹阿丹來到這個世界以前,本來是住在伊甸園裡。真主曾告訴阿丹和他的妻子哈娃(Hawwa,譯按:即Eve,《聖經》中的夏娃)永遠不可吃伊甸園裡某棵樹上的果子。他們在這件事上違背了真主,因而被逐出伊甸園來到這世界上生活。

雖然《古蘭經》經註家們對於這個「禁果」所指為何有不同的意見,然而很可能這禁果指的是人類異性相吸的天性。撒旦悄悄地唆使阿丹和哈娃說:「阿丹啊!我指示你長生樹,和不朽園好嗎?」(《古蘭經》第二十章一百二十節)這棵樹上的果就是那被禁止的。也許他們因為知道他們將會死亡,故想經由後代子孫的生命延續來達到永生。從下面這段經文可推演出這個理論:

但惡魔教唆他倆,以致為他倆顯出他倆的被遮蓋的陰部。他說:「你倆的主禁你們倆吃這棵樹的果實,只為不願你倆變成天神,或永生不滅。」他對他倆盟誓說:「我確是忠於你倆的。」他用欺騙的手段使他倆墮落。當他倆嘗了那棵樹的果實的時候,他倆的陰部便對自己現露出來了,他倆只好用園裡的樹葉遮蓋自己的陰部。(《古蘭經》第七章二十至二十二節)

即使阿丹吃了禁果是件失誤,但也很難就此認定他是蓄意違背真主或圖謀叛亂,若是這樣就會讓人覺得先知們是容易犯錯的。首先要說明的是,阿丹在伊甸園時還不是先知。其次,這次的失誤並不是故意的違背,而是遺忘的緣故。關於這一點,《古蘭經》第二十章一百一十五節說:「以前,我確已囑咐阿丹,而他忘記我的囑咐,我未發現他有任何企圖。」

因為遺忘而犯的過錯,到了後世並不算是「犯罪」。先知穆罕默德說:「到了後世,我的族人不會被審問到那些因為遺忘和無心之過,以及迫不得已而犯的過失。」[6]《古蘭經》第二章二百八十六節也教導我們作這樣的祈禱:「我們的主啊!求你不要懲罰我們,如果我們遺忘或錯誤。」

阿丹並不是故意犯這個過失。雖然有人唸到經上這句話時會說阿丹缺乏堅定的宗旨來履行和真主的約定,但也不能就將這段經文作如是解釋。而阿丹和哈娃在犯了這個過失之後立刻向真主求懇:「我們的主啊!我們已自欺了,如果你不赦宥我們,不慈憫我們,我們必定變成虧折者。」(《古蘭經》第七章二十三節)

命運也是造成阿丹失誤的原因。真主在創造人類祖先阿丹並安置他在伊甸園之前,早已制定了他的命運,讓他在這個世界成為真主真主的代理人。《古蘭經》第二章三十節即有說明:

當時,你的主對眾天神說:「我必定在大地上設置一個代理人。」他們說:「我們讚你超絕,我們讚你清淨,你還要在大地上設置作惡和流血者嗎?」他說:「我知道你們所不知道的。」

真主的使者也說出了真相。有段聖訓是這樣的:

阿丹和穆薩在天堂裡相會了。穆薩對阿丹說:「你身為人祖,可是你卻把我們從天堂帶到地上來。」阿丹說:「你是在世上活著的時候,真主對你直接講話的人。難道你沒有唸過《討拉特》的這句話:『阿丹註定了要吃禁果,這命運是在四十年前就註定好的。』」

先知穆罕默德說完阿丹和穆薩相會的軼事後,補充了一句話:「阿丹讓穆薩沒話可說了。」他連說了三遍。[7]

在伊甸園中的日子和試煉只是阿丹要到世上來生活之前必須經歷磨練的前奏曲罷了。當各種測試都過關時,他便從罪惡和歧途之淵中被拯救出來,真主把他選為先知,並成為包括先知穆罕默德在內的無數先知和大賢的祖先,如《古蘭經》第二十章一百二十二節所言:「嗣後,他的主挑選了他,饒恕了他,引導了他。」

努哈努哈先知勸導人們歸信真主的宗教凡九百五十年,但人們仍然執迷不悟,仍然繼續他們的罪行,真主遂命令他建造方舟。當建好之後,他即遵照真主的命令裝載每種動物,雌雄各一對,然後同其家屬(除了那些已被宣判要被懲罰的成員外)和信道者上船,。(請參見《古蘭經》第十一章四十節)

方丹在排山倒海的大浪中漂搖,努哈看到了一個未曾上船的兒子。他便呼叫兒子上船,然他的兒子卻答道:「我要到一座山上去躲避洪水。」(《古蘭經》第十一章四十三節)當努哈看到兒子被水淹沒時向真主呼求:「我的主啊!我的兒子是我的親人,你的諾言是真實的,你是最公正的判決者。」(《古蘭經》第十一章四十五節)真主回答說:「努哈啊!他的確不是你的家屬,他是作惡的,你不要向我祈求你所不知道的事情。我勸你不要自居於愚人之列。」(《古蘭經》第十一章四十六節)

有些學者認為努哈為其子乞求是一項罪惡,然而這是很難予以認同的。努哈在《古蘭經》中列名為五大先知之一,而且他有決心和恆心遵守主道。他認為他的兒子也是信仰者。

眾所周知的是,真主告訴我們要依據外在的表現來判斷。所以那些在表面上宣稱信教,而且遵行宗教功課(例如禮拜、施天課濟貧等)的人就被認定是信仰者。這也就正是先知穆罕默德將那些偽善之人也看成是有信仰的穆斯林的原因。很明顯地,努哈這個兒子在洪水氾濫前一直隱藏其虛偽的信仰,因為在大洪水來臨前,努哈先知自己曾經祈禱:「我的主啊!求你赦宥我和我的父母,赦宥信道而入我的房屋的人,以及信士們和信女們。求你使不義的人們更加毀滅。」(《古蘭經》第七十一章二十八節)

真主接受努哈的祈求,告訴他和他的家人登上方舟,除了那些堅持不信主道、應該予以懲罰的人之外。努哈先知的妻子也是被淹沒者,他並沒有為她向真主求情,也許是因他早已知道或是被告知了她是不信仰者。而他必定以為他的兒子是信仰者。因此迫於無奈,他只好以合乎作為先知身份的儀節,向真主表達其對真主竟要讓他的兒子淹沒而感到的震驚。所以真主在上述《古蘭經》第十一章四十六節中答覆了他的請求。

努哈先知正像其他先知一樣,宅心仁厚,慈愛有加。每位先知都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教導人們真理以期他們獲得今生與後世的真正幸福。他們都是為了人類的福祉犧牲自己。努哈的作為就像先知穆罕默德一樣,真主對先知穆罕默德說「如果他們不信這訓辭,在他們背離之後,你或許為悲傷而自殺。」(《古蘭經》第十八章第六節)

努哈努力不懈地傳遞宗教達九百五十年之久。當一個先知,一個身為父親的人,知道自己的兒子竟然也是不信教之人、而將被洪水淹沒遭到兩世的懲罰時,總是免不了失望,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因為真主是最公正仁慈的,所以努哈先知立刻向真主祈求饒恕其所不知道的事:「我的主啊!我求庇於你,以免我向你祈求我所不知道的事情,如果你不饒恕我,不憐憫我,我就變成為虧折的人了。」(《古蘭經》第十一章四十七節)

易卜拉欣易卜拉欣也是列於五大先知中的一位,並有「真主的好友」之稱。真主的使者也以和他的關係為榮。先知穆罕默德說:「我就是那樣一個人,易卜拉欣向主祈求讓他來臨,爾撒向世人宣告福音說我要來了。我比別的人更像我的祖先易卜拉欣。」[8]為了信仰獨一的真主真主,易卜拉欣先知曾被擲入火中焚燒,然而憑藉真主大能,熊熊烈火最後變成了陣陣涼意,因而保住了他的性命。

就像其他先知一樣,易卜拉欣從沒想過要把別的東西拿來當神崇拜。雖然如此,在《古蘭經》的註解文章中仍然出現了很多錯誤和不真實的故事。其原因都是由於誤解了下列這段經文的意義:

當黑夜籠罩著他的時候,他(易卜拉欣)看見一顆星宿,就說:「這是我的主。」當那顆星宿沒落的時候,他說:「我不愛沒落的。」當他看見月亮升起的時候,他說:「這是我的主。」當月亮沒落的時候,他說:「如果我的主沒有引導我,那末,我必定會成為迷誤者。」當他看見太陽升起的時候,他說:「這是我的主;這是更大的。」當太陽沒落的時候,他說:「我的宗族啊!我對於你們所用來配主的事物,是無關係的。我確已崇正地專向天地的創造者,我不是以物配主的人。」(《古蘭經》第六章七十六至七十九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地表示,易卜拉欣是用類推法來解釋天上的星體都不是神。當時易卜拉欣先知是和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北方的迦勒底人(Chaldeans)生活在一起。這些人認識很多天上的星球,他們祭拜星體,同時也祭拜偶像。起初易卜拉欣和他父親爭論,他告訴其父說偶像是不值得崇拜的。《古蘭經》第六章七十四節即記載:「當時,易卜拉欣對他的父親阿宰爾說:『你把偶像當作主宰嗎?據我看來,你和你的宗族,的確在明顯的迷誤中。』」

阿宰爾(Azar)是當地的偶像製造者,故易卜拉欣的任務一開始就是反對他的父親。從此,他也努力地引導其族人認識真理。因為族人們對天體的知識非常豐富,所以真主教導他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同時也指示他隱藏在玄學中的各種真實,以便能夠在信仰上獲得確實的把握,也才能去說服族人,改正其錯誤的信仰:

我這樣使易卜拉欣看見天地的國權,以便他成為堅信的人。(《古蘭經》第六章七十五節)

當其心智在浩瀚宇宙中的星體間悠遊的同時,他開始向族人說:星星不是神祗,因為它會沈落。雖然迷信的人可能從觀察星體的位置來推算命運,或者解說會發生什麼影響等,然而真正的知識告訴我們星體會升起和降落,以及在白天的強光出現後,星體的光就會消失。而這種星體運行都是按照真主所規定的法則來運行。所以人們為什麼還在崇拜星星呢?

易卜拉欣的類推法第二步,就是明白指出:月亮看起來雖然比星星大,也比星星亮得多,但它也不是神祗。因為它也像星星一樣會沈沒,而且月亮的形狀時時變化,還要靠另外一個星體給它光線,月亮才能反光。到了這一步,易卜拉欣就公開地宣佈他已獲得真主的引導,並說凡是不向獨一真主敬拜之人,都是迷誤者。

易卜拉欣類推法的最後一步就是明白點出:太陽也不是神,也不能拜它。不管太陽的體積多大,陽光多強,還是一樣會日落西山。所以崇拜被造物完全是愚笨無知的。在拒絕向被造物崇拜之後,易卜拉欣宣佈了他的信仰:

我確已崇正地專向天地的創造者,我不是以物配主的人。(《古蘭經》第六章七十九節)

所以從《古蘭經》第六章七十六至七十九節這段經文中斷章取義,說易卜拉欣先知早期把天體認作是主,實是大錯特錯。

人們認為易卜拉欣所犯的第二個過失,是他祈求真主向他顯示如何使死人復生。關於這點,《古蘭經》第二章二百六十節說:

當時,易卜拉欣說:「我的主啊!求你昭示我你怎樣使死人復活。」真主說:「難道你不信嗎?」他說:「不然,﹙我要求實驗﹚以便我的心安定。」

有一段聖訓說,真主的使者說:真主和人類之間隔著七萬重帷幕。而這表示我們人類奔向真主的旅程是無限遙遠的,而且人們的知識和瞭解能力也有程度上的差異,因而在心靈和智慧方面獲得滿足的能力也就不同。真主的特性與各種尊名都是永恒無限,每個人也都只能認知到一點點真主的特性而已,然後也就按其理解而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

易卜拉欣先知賦有個人最大的智慧能力,因此每一天都需要增加認識真主的知識,以期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先知們也像每個普通人一樣,心靈智慧是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每當反省覺察到過去的階段中成長不足時,就會加緊追求成長,以增加確實的信念。正因為這個緣故,真主的使者每天都用下面這段祈禱詞向真主乞求饒恕,殷勤地祈求,每天高達一百次:

一切榮耀歸真主。我們認識的獨一真主啊!我們一直沒有能力透徹地認識真主的大智大能。我們崇拜的獨一真主!一切榮耀歸真主,我們一直沒有辦法做到對真主最崇敬的禮拜。

有一次穆哈伊丁.伊本.阿拉比(Muhyi' al-Din ibn al-Arabi)遇見魯米,就問他:「先知穆罕默德說:『一切榮耀歸真主。我們一直沒有能力透徹地認識真主的大智大能。』而巴亞齊德.比斯塔米(Bayazid al-Bistami)在心神恍惚的狂喜情況下說:『一切榮耀歸我,我多麼狂喜!』你說他倆是誰比較偉大?」魯米的回答同樣也可用來回答那些對易卜拉欣吹毛求疵的人:「從兩個人的說話中就顯示出先知穆罕默德的偉大,其程度遠遠超過百亞濟德。先知穆罕默德的心胸和心靈,儼然汪洋大海,承納百江,何其深廣,永遠不會自滿。但是百亞濟德的心靈相較之下,卻像是一隻水壺,水很容易就裝滿了,而且很快就會溢出來。」[9]

為了清除人們對易卜拉欣先知堅定信仰的懷疑,穆罕默德先知說:「如果對易卜拉欣先知堅定的信仰有任何懷疑的話,那就先問問我們對自己的信仰有沒有懷疑吧!」[10]

易卜拉欣先知的一生,時時刻刻都在和不信道者與信仰多神的人奮鬥。其一生當中只用過三次暗示性的說話。換句話說,他只不過是把聽眾的注意力移轉到另外的事情上,並用間接的方式引導人們認識正道。這樣只是為了避免遭受困擾,或者是可以用更簡單的言詞來解釋宗教的真理。既然有些學者認為這種間接暗示引導方法像是說謊欺騙,因此在此必須加以澄清。

第一次隱喻:當族人想要他一起參加族人的宗教慶典時,易卜拉欣抬頭向天上的星星瞄了一眼然後說他生病了。

易卜拉欣並不是身體上有病,而是憂心的心病。他害怕和族人的邪教糾纏在一起會腐蝕其心靈,要他去拜偶像更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他還早已決心要摧毀偶像。有一次,為了避免參加族人的慶典,他告訴族人他生病了。族人走開之後,他就把偶像摧毀了。這不是說謊欺騙,他心中確實痛恨偶像,更痛恨崇拜偶像。這就是為什麼他要按照他自己的意志來行動。《古蘭經》第三十七章八十三至九十三節也稱讚他:

他的宗派中,確有易卜拉欣。當時,他帶著健全的心靈,來見他的主。當時,他對他的父親和宗族說:「你們崇拜甚麼?難道你們欲捨真主而悖謬地崇拜許多神靈嗎?你們對全世界的主,究竟作甚麼猜測?」他看一看星宿,然後說:「我勢必要害病。」他們就背離了他,他就俏悄地走向他們的眾神靈,他說:「你們怎麼不吃東西呢?你們怎麼不說話呢?」他就悄俏地以右手打擊他們。

第二次隱喻:易卜拉欣這次使用的是諷刺嘲弄的方法。

我們來唸下面這段經文:

以前我確已把正直賞賜易卜拉欣,我原是深知他的。當時,他對他的父親和宗族說:「你們所依戀的這些雕像是甚麼東西?」他們說:「我們發現我們的祖先是崇拜他們的。」他說:「你們和你們的祖先,確已陷於明顯的迷誤之中。」他們說:「你是對我們說正經話呢?還是和我們開玩笑呢?」他說:「不然,你們的主,是天地的主,是天地的創造者,我對於此事是一個證人。——指真主發誓,你們轉身離開之後,我必設法毀掉你們的偶像。」他把偶像打碎了,只留下一個最大的,以便他們轉回來問他。他們說:「誰對我們的神靈做了這件事呢?他確是不義的人。」他們說:「我們曾聽見一個青年,名叫易卜拉欣的,誹謗他們。」他們說:「你們把他拿到眾人面前,以便他們作證。」他們說:「易卜拉欣啊!你對我們的神靈做了這件事嗎?」他說:「不是,是他做的,這是他們之中最大的偶像。如果他們會說話,你們就問問他們吧。」(《古蘭經》第二十一章五十一至六十三節)

有人認為易卜拉欣先知後來回答的話是在說謊。然而這事實上是個諷刺嘲弄的例子。易卜拉欣的目的是在告訴族人那些既不會說話又不能傷害他們、也不能對他們有所助益的偶像是不值得崇拜的。易卜拉欣做得很成功,所以族人們既不能駁斥他的理論,又沒有辦法來保護偶像,只得把易卜拉欣擲進火裡來燒死他。

易卜拉欣並沒有說些偶像是被那個最大的偶像打碎的。請注意看他回答的話,他說:「是他做的。」然後話就停住了(這個停頓在這段經文裡是很有意義的),然後再繼續說:「這是他們之中最大的偶像」。而「是他做的」這句話引人聯想到是什麼人做了這件事,然後「這是他們之中最大的偶像」這句話就將聽眾的注意力轉移到那個大偶像去了。

有一次,真主的使者對一位老嫗說老人們不能進天堂。他發現這句話給這位老婦人帶來很大的困擾,於是就趕緊把嘲弄的意思澄清,他說:「因為當他們走進天堂時,都是帶著年輕人的長相。」[11]這段聖訓和易卜拉欣的說話很相似,所以都不是在說謊欺騙。

第三次隱喻:易卜拉欣和其妻撒拉(Sarah)

有段聖訓在《舊約聖經》〈創世紀〉第二十章第二至十四節裡也有記載,易卜拉欣叫妻子撒拉回答別人說她是他的妹妹,不是妻子。[12]按照《舊約聖經》的說法,如果人們知道了撒拉的身份,易卜拉欣可能會遭人謀害,所以他不得不如此。這本就不是謊言,因為《古蘭經》中也宣佈所有信仰者都是兄弟姊姊。

總而言之,易卜拉欣從來沒有撒過謊。如果有的話,他一定會被真主譴責。然而在《古蘭經》上卻沒有譴責他說過謊話。相反地,在《古蘭經》上說到他運用間接暗示引導方法的時候,卻是在稱讚易卜拉欣。所以對於先知們的言行紀錄中這類間接暗示引導方法的故事,切記不可斷章取義,以免產生誤解。

易卜拉欣的臆斷過失

易卜拉欣先知第一件宣揚宗教的任務,就是規勸其父阿宰爾。他是當地偶像的製作者。易卜拉欣勸父親放棄崇拜偶像,歸信真主這位創造諸天與大地的主。遭其父拒絕後,易卜拉欣便離開了父親,他說他會繼續祈求真主饒恕其父。他保持他的承諾:「求你赦宥我的父親,他確是迷誤的。」(《古蘭經》第二十六章八十六節)

有人認為這就是過失,畢竟他的父親是個迷誤之人。然而這是很難把這件事認定為過失的,因為易卜拉欣是真主派遣的先知,負責勸化世人歸依正道以拯救自己。正像每一位先知一樣,易卜拉欣只要看到任何一個人未能歸順正道獲得解救和兩世的幸福,他就憂心沖沖。以下這段經文即可看出易卜拉欣是多麼期望他的父親能夠獲得正道的指引:

你應當在這部經典裡提及易卜拉欣,他原是一個虔誠的人,又是一個先知。當時他對他父親說:「我的父親啊!你為何崇拜那既不能聽,又不能見,對於你又沒有任何裨益的東西呢?我的父親啊!沒有降臨你的知識,確已降臨我了;你順從我吧,我要指示你一條正路。我的父親啊!你不要崇拜惡魔,惡魔確是違抗至仁主的。我的父親啊!我的確怕你遭受從至仁主發出的刑罰,而變成惡魔的朋友。」(《古蘭經》第十九章四十一至四十五節)

規勸族人歸順真主是易卜拉欣的職責所在,儘管族人一直排斥他。雖然《古蘭經》也公開說明:「不信道者,你對他們加以警告與否,這在他們是一樣的,他們畢竟不信道。」(《古蘭經》第二章第六節)真主的使者從未放棄向他們警告的機會。況且除了規勸父親歸信正道之外,易卜拉欣還為父親祈求,正如《古蘭經》上說的一樣,直到獲悉父親是伊斯蘭之敵人,他才停止為父親祈禱。在確認事情的真相之後,易卜拉欣毅然和其父斷絕關係。真主說到這件事時,並沒有說這是易卜拉欣的過失,然而卻說這是美德:「易卜拉欣確是慈悲的。」(《古蘭經》第九章一百一十四節)

真主也說到易卜拉欣的德行非常優秀且是值得追隨的榜樣:

易卜拉欣和他的教徒,是你們的好模範。當時,他們曾對自己的宗族說:「我們對於你們,和你們捨真主而崇拜的,確是無干的,我們不承認你們。我們彼此間的仇恨,永遠存在。直到你們只信仰真主。」但易卜拉欣對他父親所說的話,不可做你們的模範。他曾說:「我必定為你求饒,我不能為你抵御真主的一點刑罰。」他們曾說:「我們的主啊!我們只信托你,我們只歸依你,只有你是最後的歸宿。(《古蘭經》第六十章第四節)

如上文所述,易卜拉欣為其父求恕,是因為他曾獲得真主應許(請參見《古蘭經》第九章一百一十四節)。然當他看到父親堅持在迷誤中,他就斷絕關係,以後不再為他父親祈恕。

最後一點要在此說明的,《古蘭經》的經註專家中有些人不承認阿宰爾是易卜拉欣先知的父親。實際上,父親是位迷誤者對易卜拉欣來說並不是一個缺陷。因為大能全能的真主是:「你從無生物中取出生物,從生物中取出無生物;你無量地供給你所意欲的人。」(《古蘭經》第三章二十七節)另外,《古蘭經》上說到阿宰爾的時候都是用"ab",這個字的意思除了表示父親之外,也表示「叔父」、「繼父」「義父」或「祖父」之意。

雖然真主已經告訴易卜拉欣不要再為阿宰爾求恕了,但《古蘭經》第十四章四十一節記載易卜拉欣在其晚年之時祈禱:「我們的主啊!求你在清算實現之日饒恕我和我的雙親和信士們。」在這個祈禱中他用的是"Walid"這個字,這是指他的親生父母。因此阿宰爾也很可能並非他的親生父親。《舊約聖經》上說則易卜拉欣的生父名為泰拉(Tarah)。總之,只有真主才會最清楚誰是卜拉欣易的生父。

優素福《古蘭經》中稱讚優素福是貞潔者的好榜樣。在他童年時,那些娭妒他的兄弟們將他推入水井裡,然後四散逃走不理他的死活。倖得一支經過的駱駝商隊發現並救起他,後來又將他賣給埃及宮庭高官作奴隸。根據《舊約聖經》〈創世紀〉第三十七章三十六節,他被賣給了法老王的內臣護衛波提乏。

優素福出身先知世家。有人對真主的使者說:「優素福是位高貴之士。」穆先知於是用間接引導的方法說:「是的,他是一位高貴之士,他的父親是高貴之士,再上一代他的祖父及再上一代曾祖父也是。從被尊為「真主之友」的易卜拉欣傳至伊斯哈格,再傳至葉爾孤白,再傳至優素福。」[13]優素福還是孩童時就被他的兄弟們扔進井裡,當他身陷井底時,真主對他啟示道:「將來你必定要把他們這件事。」(《古蘭經》第十二章十五節)所以打從一開始,優素福先知就受到真主保護,他不會被人傷害。

優素福是一位英俊的年輕人,不久之後他被派去服侍女主人。而她竟然愛上了他。「都城裡的一些婦女說:『....他迷惑了她。』」(《古蘭經》第十二章三十節)她鎖上了門設法引誘他,並呼喚他向她靠近。然而真主已賦予優素福判斷與辨識的能力,他說:「求真主保祐我!祂是我的主,祂已優待了我。不義的人必定不會成功。」(《古蘭經》第十二章二十三節)

優素福先知的修養已經到達「伊赫桑」(譯按:臻於至善)的品級,依照真主使者解釋:信道者做禮拜時,只要在心中作到「敬神如神在」的境界,就可達到這個品級。換句話說,他的心中隨時都想著真主是時時刻刻地看著他。故真主早已將他變成一個虔誠篤實、心地純潔善良的人。如果說他會屈服於這種誘惑而有違真主的寵愛眷顧,那真是不可思議。如果再向前踏一步,那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者當他呼喚真主為他的主人時,倘若他竟毀了主人對他的信任,那他就成了罪人。

《古蘭經》第十二章二十四節繼續說:

她確已嚮往他,他也嚮往她,要不是他看見他的主的明證。我這樣為他排除罪惡和醜事,他確是我的一個忠實的僕人。

不幸的是,「她確已嚮往他,他也嚮往她」這句話卻被某些經註家誤解為「她動情了,於是向他走過去;他也動情了,於是向她走過去;正在那個時候他看到了他的主(真主)的明證。」有些人則更不知從哪裡閃出幻想,將「他的主的明證」這句話加油添醋地解釋為「葉爾孤白現身用手按住了他的嘴巴,於是把兒子從嚴重的罪惡中拯救回來」。

這已不只是誤解,而是毀謗了一位先知。這位先知是被真主稱讚為「貞潔的最佳榜樣」,也被真主使者稱為「最高尚的人」。為了替先知洗除汙點起見,我們現在來分析阿拉伯文的"humma"這個字。因為這個字被按照字面上的意義「內心發燒」譯了出來,因而讓人們認不清楚。

"Humma"這個字的意思是:「忍受痛苦、燃燒、內心受困擾、為情愫憔悴」。語形學和語意學中有個原則是,一個字該選擇它的第一個最常使用的意義為優先使用,除非這個意義在文句中不能連貫文義時才不使用。除了這個原則之外,下面另外舉出兩個原則說明,我們就可知道"humma"這個字在這裡是不能採用第一個最常用的意義的。

第一個原則:優素福和女主人是分別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宗教信仰不同,人生的企圖不同,性格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所以他們各自有不同的內心困擾和不同的期望。因此他們兩人心中最熱切的期望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個原則,含有"humma"的這句經文是在括號裡的話,是用來解釋信仰和虔誠的美德,因這種美德會獲得真主的寵愛和保護。故它不只是故事的一部份。這裡也要說明的是,在每句話之後都有句點分開,這就表示發生的事情(動作)並沒非連貫在一起。所以這段經文的正確意義應該是這樣:

她因為對優素福有了愛意而在心裡產生慾望。這份愛慕之情讓優素福陷於極大的苦惱,因為他的貞潔、美好的品德和信譽將會毀於一旦。他必須設法逃避。正在此時此刻,真主的明證(真主的護佑或其他)及時到來,幫他解危,避開了罪過,因為真主早已把他變成虔誠且純樸的僕人。他不是"mukhlis"(經由自我磨練來淨化自己的人),他是" mukhlas"(經由真主改造而成的虔誠僕人)。

再說"hamma"若當成動詞使用,則在這句話裡並非表示一個動作的開始,因為在上述《古蘭經》第十二章二十三節中:「他的女主人,把所有的門都緊緊地關閉起來,然後,勾引他說:『快來﹙擁抱﹚我啊!』」,其女主人已開始了動作,但被優素福拒絕了。所以如果說"humma"這個字表示優素福和女主人兩人都「開始向...」的意義,那就和前文以及後文的意義有矛盾衝突。因後文說:「他倆爭先恐後地奔向大門,那時她已把他的襯衣從後面撕破了。」(《古蘭經》第十二章二十五節)很明顯地是優素福奪門而逃,女主人在後面追逐著要捉他,而她由他的後面撕破了他的上衣。

但是有些人卻假定女主人是想要和優素福燕好,而優素福若非因為看到真主的明證,則他也可能會想要和她在一起。事實上,既然從頭開始優素福就已經受到護佑不致犯過,那他就不可能對她產生任何非分之想。總之他對女主人既沒有動情,也沒有聽她的叫喚而去迎合她。就像其他先知一樣,優素福是品格完美無瑕的先知。

穆罕默德真主的使者超越所有其他先知。這沒有其他原因,只因他是被派遣來向眾世界賜降慈憫恩澤的。他所傳播的宗教,包括先前所有天啟宗教的菁華,以及為了今後直到世界末日之前解決人類所有問題必須具備的所有事情。相對比照之下,從前各位先知所負之責則僅限於該先知當時的族人和時代。

布西里說:「穆罕默德先知,集美德於一身,光輝有如太陽照耀大地。至於其他先知,相較之下就像是星星,在晚上才能發出一點光給人們。」當太陽昇起來之時,月亮和星星就都看不見了。當所有先知的太陽(先知穆罕默德)升起來時,照明了整個宇宙,星光變成沒有用了。

就如同其他前輩先知們一樣,先知穆罕默德的品格是完美無瑕的。在《古蘭經》和歷史記載中都可以見到,雖然敵人們儘可能無情地毀謗,然而對於先知穆罕默德的誠實以及完美無瑕的品格,卻從來不曾懷疑。

有人說,先知穆罕默德是個狂人,他瘋狂地敬愛真主,並且瘋狂地想盡辦法來引導人們接受正道的指引;他的確「瘋狂」,然而他並非一般人口中的瘋狂。敵人說他是個「魔術師」,可以迷惑群眾;他的確可以吸引群眾,然而他的吸引力是來自其人格,以及真主降賜給他的伊斯蘭與《古蘭經》,事實上他不是魔術師。有人說他是個會「占卜的預言家」;他的確發出了上千百個預言,而且大部份都說中了,還有一些則須留待將來驗證,然而他並不是占卜預言家。

就像前文所述,某些《古蘭經》的經文從表面上看來似乎對以前某位先知的品格有不利之處。《古蘭經》中也有幾段是針對先知穆罕默德的行為提出訓誡警告的。然而在進行分析解說之前,應該記住:在處理某案件之前,如果尚未獲得真主降賜針對該類案件的明確且完整的原則指示,那麼在此情汜下,先知就像一位大法官,可以自行按情理作出判斷,立定處理原則。

真主對於先知妻室的賞罰與對一般婦女是不一樣的(請參見《古蘭經》第三十三章三十至三十二節),同理,真主對於先知們的賞罰與對於一般信仰者也不同。比方說,如果他們只想在麥加天房飲滲滲泉,而不思天園中的「高塞爾泉」(Kawthar),就會受到真主的告誡。類似這種誡示不宜視作犯過的結果。何況這種告誡正是真主給他們的稱讚,並更加表示先知們的偉大及與真主很親近的關係。

真主的使者和巴德爾戰役的俘擄

在麥加最先入教的那些少數穆斯林族群受盡了最殘酷的磨難。然這群族人都非常克制忍耐,因為《古蘭經》諭命真主的使者要用智慧和公正的方法召喚不信者。用善來消除邪惡,因此要寬恕非信仰者的過錯和罪行。這群穆斯林遷移到麥地那之後,就遵照伊斯蘭生活。他們已然拋棄麥加的家園財產,但在麥地那卻仍受到麥加的拜偶像者以及在麥地那的猶太人的騷擾。縱然那些在麥地那入教的輔士們願意拿出財產來和遷士們分享,但這樣一來全體穆斯林都必須一起共體時艱。由於處在這樣窮困的環境中,也因他們曾經犯過,故真主特別允許他們抵抗敵人的屠殺。這是在巴德爾戰役之前的情況。

這次戰役是穆斯林和敵軍之間的第一場軍事衝突。敵軍人數雖然眾多,聲勢浩大,然而穆斯林軍隊卻大獲全勝。如果我們不同意某些經註家的意見,他們認為《古蘭經》第四十七章〈穆罕默德〉的經文(該章經文內有處理戰俘的原則)是在第八章〈戰利品〉之前頒降的,那麼可以說直到該戰役發生時,先知都尚未接到該如何處理戰俘的「天啟經文」的諭示。因此穆斯林弟兄們都不知到底應該把敵人士兵殺死抑或應該將他們拘捕作為戰俘。比方說薩阿德.伊本.穆阿滋看到有些門徒們把敵兵作為俘擄時感到不高興。因為他贊成應當在這第一場戰役中殺死敵人。

這次戰役結束之後,先知就像往常一樣,如果遇到某件事情還沒有獲得真主降賜的特別指示原則的時候,他就會徵詢門徒們的意見。當他向門徒們徵詢如何處理戰俘的方法時.阿布.巴克爾說:「真主的使者啊!他們是你的族人,即使他們曾經對先知和穆斯林兄弟犯了很大的過錯,如果你能饒恕他們並安撫他們,你仍然可以贏得他們的心,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歸向正道、獲得引導吧!」

烏瑪爾的想法就不一樣。他說:「真主的使者啊!這些戰俘都是麥加的領導頭目。如果把他們剷除掉,那麼日後那些拜偶像的麥加人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和我們作對了。把每位戰俘交給他們自己的穆斯林親戚,讓阿里殺掉他的兄弟阿基羅('Aqil),讓阿布.巴克爾殺掉他的兒子阿布杜.拉哈曼('Abd al-Rahman),讓我去殺掉我的親戚云云。」

真主的使者對阿布.巴克爾說:「你就像易卜拉欣,他說:『誰順從我,他確是我的同道;誰違抗我,那末,你是至赦的,是至慈的。』(《古蘭經》第十四章三十六節)你也很像爾撒,他說:『如果你要懲罰他們,那末,他們是你的奴僕﹙由你懲罰﹚;如果你赦宥他們,那末,你確是萬能的,確是至睿的。』(《古蘭經》第五章一一八節)」然後先知穆罕默德轉向烏瑪爾說:「你像努哈,他說:『我的主啊!求你不要留一個不信道者在大地上。』(《古蘭經》第七十一章二十六節)你也像穆薩,他說:『我們的主啊!求你毀掉他們的財產,求你封閉他們的心。但願他們不信道,直到看見痛苦的刑罰。』(《古蘭經》第十章八十八節)」然後,先知穆罕默德採納了阿布.巴克爾的意見。[14]

每位先知都是受差遣來引導眾生歸信正道,他們的責任都是以仁慈為根據。然而仁慈也得視個別情況而定,例如努哈和穆薩為了身體的健康,有時不得不斷臂,或者得為身軀進行大手術治療。伊斯蘭並非一般世俗的極端宗教信仰,而是採取中庸之道,包括了從前眾先知採用的方法,再按照當時情況加以選擇而決定。

在巴德爾戰役之前,穆斯林的力量是很微弱的。至於敵方則擁有豐富的物資,人多勢眾,實難征服。而且敵方還具有良好的組織。因此在當時的形勢下,勢必遵照「先知在大地上重懲敵人之前,不該有俘虜。」(《古蘭經》第八章六十七節)因為他們是為了主道作戰,並非為了謀取今世的財貨。雖然如此,大能的真主已經頒降天經諭示:穆斯林可以合法地分享贖金和戰利品。先知穆罕默德和阿布.巴克爾的純潔心靈一定也已經感覺到真主會准許他們分享戰利品和戰俘的贖金。所以在相關的《古蘭經》經文頒降前,他們已經先行釋放了一些戰俘並收取贖金。相關的經文如下:

假若沒有從真主發出的以往的判決,那末,你們必為收納贖金而遭受重大的刑罰。你們可以吃自己所獲得的合法而佳美的戰利品。(《古蘭經》第八章六十八至六十九節)

下列經文則說得更加明白:

你們在戰場上遇到不信道者的時候,應當斬殺他們,你們既戰勝他們,就應當俘虜他們;以後或釋放他們,或准許他們贖身。(《古蘭經》第四十七章第四節)

總而言之,穆斯林並未率先違背從前降下的經典,所以也沒有犯罪。在真主降示前的決議都是眾人協商之後所達成的結果。

先知准許偽信者在塔布克遠征時免役

先知穆罕默德遷移麥地那後的第九年決定派兵遠征塔布克,時值夏季,是阿拉伯最炎熱的天氣。而這批軍隊是要派出去抵禦拜占庭軍隊的。拜占庭是當時兩股最強大的敵方勢力之一。此次真主的使者一反往常地宣佈了遠征的目標。其中有些人提出免役的要求,先知若認為其請假理由正當者,就批准同意。但他並未檢查核對他們所說的理由是否屬實。因為身為穆斯林,他只必須按照個人之外表表現,以及其對宗教信仰的作證詞作為判斷的依據。[15]

此外由於真主蔽蓋了人們的短處,真主的使者從來就不會直接譴責任何人。當先知發現了某人的缺點或是族人中通常會犯的毛病時,他就會在清真寺裡的講道台上發出警告的演講,但絕對不會提到任何人的姓名。

所以儘管許多偽信者提出偽造的理由,真主的使者仍然同意其請求。真主在這個狀況下頒降了這段《古蘭經》:真主已原諒你了!認清誠實者和撒謊者之前,你為甚麼就准許他們不出征呢?(《古蘭經》第九章四十三節)

雖然有些學者認為真主已為豁免偽信者出征一事譴責了先知穆罕默德。然事實上情況正好相反,法赫爾丁.拉齊(Imam Fakhr al-Din al-Razi)以及包括許多語言學家在內的學者都正確地指出「真主已原諒你了」這句話是一句驚嘆語句,就如同英文中的"God bless you"。所以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真主給足了你恩寵!」(God give you grace)如前文所述,真主給予饒恕並不表示在此之前一定是犯了過錯。比方說,在《古蘭經》第四章九十九節、第五章第三節以及第四章四十三節中,饒恕可能和恩寵並列,因為兩者的意義很相近。[16]

除此之外,真主使者這麼做的動機是出於仁慈與兼顧策略。就仁慈方面,在當時的緊急情況下,他不想讓那些具有正當理由的人也受到連累不能免役。在策略方面,如果遠征的戰士中有些是被迫參加的話,那將可能成為一個負擔,因為可能會造成內亂。下面這段經文說得很清楚:

假若他們同你們一起出征,那末,他們只會在你們中間進行搗亂,他們必定在你們中間挑撥離間(《古蘭經》第九章四十七節)

真主的使者對誰是偽信者實際上是心知肚明的,真主降示他:你必定從他們的口氣而認識他們。(《古蘭經》第四十七章三十節)因此真主不讓那些人參與戰事:

假若他們有心出征,必定早已準備就緒了。但真主不願他們出征,故阻止他們。有人曾對他們說:「你們與老弱婦孺們呆在家裡吧!」(《古蘭經》第九章四十六節)

情況就是如此,所以前文所引之含有「饒恕」一詞的那節經文,其意義是「真主給你足夠的恩寵!如果當初他們要求的時候沒有同意給他們免役的話,那些偽信者的真面目就會被揭穿了。」由此可知先知穆罕默德並沒有遭受譴責,相反地,經文的內容卻是真主的稱讚和同情。

《古蘭經》第八十章〈皺眉〉

先知的職務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每個人都有兩種面向:一種是嚮往天園的崇高面;另一個是世俗面。人類由塵土創成形,繁衍時則是由下體的一滴「水」創造的。然而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出類拔萃,那卻是因為真主給我們的一口靈氣。所以我們人類可以攀登到無限的高處,也可以沈淪到無底的深淵裡。而所有的先知們就是屬於最高品級。真主選擇他們,並且賦予可嘉許的美德以及最高的智慧和性靈修養。

只要瞥見真主使者的偉大高貴性格,我們就應該想到大能全能的真主是如何令他將沙漠裡的一個野蠻落後民族改造成人類史上最燦爛的文化創造者。除此,根據一個原則:一個創造出某樣東西的人即為它的創作者。因此從先知穆罕默德那個時代到世界末日止,每一個信仰者德行的回報也都歸功於先知穆罕默德。真主賜予的這種回賜,也無限擢升了先知穆罕默德的性靈。

儘管如此,有些古典的《古蘭經》經註家人士以不可靠的軼事為據作出與先知之清高品格相互矛盾的言論。更可悲者,有些穆斯林世界中的研究員被東方學學者及塵世的誘惑所影響,因而對先知本質、真主的使者和先知行誼都不是很尊敬了。他們自欺欺人,誤將「太陽的反射光看成陽光」,他們認為自己可以任意批評先知和其行誼。《古蘭經》第八十章〈皺眉〉開宗明義的經文於是成為他們其中之一的藉口:

他曾皺眉,而且轉身離去,因為那個盲人來到他的面前。你怎能知道呢?他也許能受薰陶,或聽忠告,而蒙教益。至於自滿者,你都逢迎他,他不受薰陶,於你何干?至於殷切地來請教你,而且心懷敬畏者,你卻怠慢他。(第一至十節)

按照某些經註家的記載,有一回先知穆罕默德正在專心熱切地給麥加多神教的領袖講解天啟訊息時,有位盲人走來打斷了他的話。他名叫阿布杜拉.伊本.烏姆.麥克通('Abu Allah ibn Umm Maktan),由於非常窮困,所以平常沒有人會注意到他。他希望能夠受益於先知的教導,然而先知不喜歡被打斷,因此變得不耐煩。所以這段《古蘭經》的頒降就是來警惕先知的。

然而這個故事是很有疑問的。原因如下:

-可靠的各家聖訓集說到這段軼事時,故事中的人物都不太一致,經註家說的也不一致。總計除了麥克通之外,還有七人之多。

-有好幾段經文是解釋從前各位先知對待窮人的態度。一位先知通常都會教導門人善與窮人相處,不可臉帶嫌惡地對他們皺眉,也不能不理眼盲者,尤其是要來聽講道理的人。因此這裡把先知說成皺著眉走開,真是不可思議。

-古萊氏的領導人曾多次向先知穆罕默德要求說,如果要他們歸順伊斯蘭,就得先把已進教的窮人趕走,但都被先知穆罕默德拒絕了。

-《古蘭經》上強調信仰者在真主的使者面前要遵守規矩,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信仰者和真主的使者在一起,一定要先向他告辭才可以離去。」未得允許之前,不得擅自闖入先知家中。在先知面前,信仰者說話的聲音不可以高過先知的聲音。如果作出輕慢的行為,則以往所做的善行都將被一筆勾銷。如果對先知不尊敬,在後世裡可能會受到火獄的懲罰。按照這些規矩,麥克通如此莽撞地打斷先知的講道,首先他就應受懲罰。

-麥克通是先知之妻哈蒂嘉的叔叔的兒子,是早期入教的穆斯林。當先知帶領軍隊作戰出征時,曾經兩次委派他為麥地那的首長。所以他雖然是個盲人,他也不可能當先知向古萊氏族長們講道時去打斷其說話。他只是瞎了看不見,但他不是聾子。

-這段相關經文所用的譴責用辭過於嚴峻,那不會是用來對待先知的。《古蘭經》中從來沒用過「皺眉」和「轉身離去」這樣的動詞來描寫一個先知,甚至也不會用來描寫一個普通的信仰者。這句經文的動詞是簡單的第三人稱格式,且沒有先知的字眼出現,故整句話代表著不敬和貶抑。而且接下來的句子,其語氣是在譴責那些不信者的領袖們。所以實在很難令人相信這段經文是來譴責先知的。

-敘述這段軼事的經註家還在這故事的末尾加上一段:從此先知穆罕默德每次遇到麥克通時,就會對他說:「你好呀!你就是那個讓我因而受到真主譴責的人。」而在可靠的聖訓集版本中都沒有這段話。

-真主的使者是位宅心仁厚之人,並把他所有的財物一切都用在傳遞主道和引導族人的事務上。《古蘭經》上說:「他不忍心見你們受痛苦,他渴望你們得正道,他慈愛信士們。」(第九章一百二十八節)

作了上述解釋後,讓我們把真相交給真主來決定吧!畢竟真主是全知的。

薩吉夫族人(the Thaqif Tribe)的引誘

薩吉夫人在入教之前即設法引誘先知穆罕默德,想藉此得到一些妥協和讓步。尤其在宗教的功課上,他們以為先知穆罕默德有權更改宗教的規則。從來沒有任何一位穆斯林提出這樣的要求,我們可以想像先知穆罕默德會如何反應。以下這段經文便與此事有關:

他們確已使你幾乎違背我所啟示的教訓,以便你假借我的名義,而捏造其他的教訓。那麼他們就會把你當朋友。要不是我使你堅定,你幾乎已傾向於他們了。如果那樣,我必使你在生前嘗試加倍的刑罰,在死後嘗試加倍的刑罰,使你不能找到任何人幫助你來對抗我。(《古蘭經》第十七章七十三至七十五節)

首先,這段經文是直接對真主的使者說的話,先知穆罕默德就是這段經文的接受人。亦即真主直接對先知談論關於集體與個人的命令、禁止命令以及責任等。這並不表示真主的使者有時候會忽略應該做的事。身為伊斯蘭的化身、代表、宣道者以及穆斯林的最佳典範,真主的使者徹底且認真地執行工作,就像是為「伊斯蘭界通史」進行了一次小規模實驗。

真主是以先知穆罕默德、他的時代以及他的門徒作為一個示範模型,伊斯蘭未來的發展就是按照此模型來推展。先知穆罕默德的行為就是一粒種子,而伊斯蘭宇宙的大樹(包括伊斯蘭未來文明、社會運動、科學等)將會由此成長。故我們不可將這段經文解釋成因先知穆罕默德犯錯而被真主譴責。先知穆罕默德是個有福份的人,是被真主寵愛的先知,為了他,真主才創造這個世界。他是完美無瑕、從不犯過、沒有缺失的。

真主的使者非常熱衷地向所有人傳達正道。為了解先知穆罕默德對世人的慈愛與憐憫,以及他的實際生活狀況,我們由近代一位大賢所寫的一段文章裡就可以看出先知衷心切盼向世人傳道以及顧慮族人福祉的情形:

我活到了八十高齡,不知道世上的享樂。這一生都是在戰場上,或是在其他受苦受難的地方度過。最痛苦的苦刑,最嚴峻的迫害我都嘗過了。我不在乎天堂,也不在乎地獄。如果我能親眼見到我族人的信仰(即所有穆斯林的各族人)能夠獲得安全保障,那麼就算把我的身體擲到地獄裡焚燒,我也不反對。因為當身體被燒的時候,我的心靈就會變成一座玫瑰花園。[17]

真主的使者在面對那些頑固的不信道者時,真主也曾這麼安慰他:「如果他們不信這訓辭,在他們背離之後,你或許懷憂而傷身。」(《古蘭經》第十八章第六節)

因為他們看得出來先知穆罕默德急切地想要引導族人,故薩吉夫族的族長就想獲得一些特別的妥協讓步。他們甚至勸說先知穆罕默德如果遭到其他人反對時,可以向他們假稱這是真主的命令。假設純粹就人的觀點而論,作一點小小的讓步來完成一項大使命也許不失為好辦法。然而使者並非伊斯蘭的創造者,他唯一的任務就是宣揚伊斯蘭,而這是屬於真主的宗教。上述相關經文的內容強調的也正是此點。

先知穆罕默德與蕾娜卜的婚姻

從伊斯蘭前時期迄於今日,文化、經濟及心理各層面上的奴役廣為流行。伊斯蘭的出現是要用逐步解決的方法來解決在社會上和心理上的奴役問題。奴役問題在心理方面牽涉層面很廣,要想立刻全盤解決奴役問題,很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困境。例如林肯總統在美國廢除奴役制度,然而大多數的奴隸其承擔責任、選擇及管理他們自己事務的能力早已因長年來的鞭打而喪失了,或是其爭取自由曾經導致其領袖被暗殺身亡,因此最後又回到了其原先的蓄奴主人那裡。

我們可以從下面這些聖訓中看到伊斯蘭對於如何處置奴隸建立了初步的嚴正原則:「凡殺害奴隸者應該正法。凡監禁奴隸者、讓奴隸受飢餓者,應受監禁、飢餓之刑罰。凡殘傷奴隸身體者,應受殘傷之刑罰。」[18]「阿拉伯人並不優越於非阿拉伯人;非阿拉伯人也不優越於阿拉伯人。白種人並不優越於黑種人,黑種人也不優越於白種人。人只有在敬畏真主和品格正直上有優劣之分。」[19]

伊斯蘭解決奴役方法的第二步驟,是喚起奴隸的自覺,讓他們認識他們自己也有人的尊嚴。並用伊斯蘭的價值觀來教育他們,使其他們愛好自由。如此當獲得解放的那一天,他們早已有了充分準備,便會成為農人、工匠、教師、學者、指揮官、總督、部長、甚至院長等等社會上的有用成員。

在伊斯蘭以前還有一個習俗,即便現代的許多國家裡也還流行。即養子女(螟蛉子)和親生子女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所以父親不能和螟蛉子的孀妻或離婚妻子成婚。然而這種收養關係或是以任何其他方法認定的關係都不應該列為同等於親生子女的關係,故這種習俗應該廢除。

宰德是非洲黑人,幼時遭綁架並賣作奴隸,後來為先知穆罕默德的原配妻子哈蒂嘉從麥加的奴隸市場買回。她與先知穆罕默德結婚之後就把宰德送給先知穆罕默德。先知穆罕默德於是廢除其奴隸身份,稱他為「兒子」,此後宰德便成為先知穆罕默德的義子。宰德的雙親後來終於找到他,並且來到麥加想帶他回家去,然卻被宰德拒絕,他說他寧願和真主的使者在一起。

為了表示黑種人和白種人是平等的,同時也表示除了在敬畏真主的主道上及品格善良上有所分別外再無世俗的貴賤之分,真主的使者安排宰德和蕾娜卜結婚。蕾娜卜是哈希米族人,她是位虔誠的穆斯林婦女,賦有高尚的品格。她童年時先知穆罕默德即已認識她,並且跟她熟識。雖然其家人希望她能嫁給先知穆罕默德,但既然先知穆罕默德之意是要她嫁給宰德,那也只好順從了。

然而,宰德自己承認在心靈修養方面遠遜於她。他的最終覺悟到,她崇高的品格實應許配給比他高尚的人。他曾多次向先知穆罕默德提出離婚請求,但先知穆罕默德都勸他維持婚姻。雖然如此,宰德仍是認為自己不配,遂決定離婚。

隨後真主告訴先知穆罕默德,要他與蕾娜卜結婚,縱使這個婚姻違反了當時社會的習俗。然而這婚事乃是出自真主的命令,先知穆罕默德只得順從與蕾娜卜完婚:

當宰德離絕她的時候,我以她為你的妻子,以免信士們為他們的義子所離絕的妻子而感覺煩難。真主的命令,是必須奉行的。(《古蘭經》第三十三章三十七節)

這段婚姻令真主的使者感到相當為難,然而這是真主的命令,真主要運用這段婚姻來廢除過去的惡習,以使建立新的良好習俗。而先知常是第一個作為模範與榜樣的人,以便發生足夠的影響力來移風易俗。所以先知的妻子阿伊夏說:「如果先知穆罕默德想要隱瞞真主頒降的經文,那他定然會先隱暪了這段經文。」

伊斯蘭的敵人以及那些偽信者借此毀謗真主的使者,此乃預料中事。甚至在某些經註裡也摻雜了這些指控的言論,然而無論如何,先知穆罕默德純潔高尚的品格絕不會受到這種言論的影響。伊斯蘭的大學者們都一致認為:先知穆罕默德與哈蒂嘉的婚姻是幸福的。哈蒂嘉與先知結婚之前是個寡婦,而她的年齡比先知穆罕默德多出十五歲。在先知穆罕默德和哈蒂嘉二十五年的婚姻生活中,他們和諧美滿,沒發生任何差錯。哈蒂嘉病故後,先知並未像一般年輕人產生慾望貪念。其後來續妻時己年過五十,慾念早已消逝。其後來的婚姻都是為了特殊的目的。

總而言之,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如同其他先知一樣,是完美無疵的。別人加以他的毀謗指控實是無妄。其完美無瑕的先知品格不應遭受質疑。


[1] 《古蘭經》並未提及猶大為先知。然而《古蘭經》卻述及葉爾孤白的兒子們都是值得追隨的子孫後代。雖然他們因為妒忌而中傷葉爾孤白,但他們之後必定已然改過。根據聖經的記載(《古蘭經》中並無此記載),部份以色列裔的先知們是繁衍自猶大族系。
[2] 雖然葉爾孤白的兒子們因為嫉妒他們的兄弟優素福而謀害他,但他們之後必定已經幡然悔悟。
[3] Ibn Kathir, Al-Bidaya, 2: 313-314.
[4] Bukhari, "Al-Anbiya'," 48; Muslim, "Fada'il," 144.
[5] Bukhari, "Tahajjud," 7; "Sawn," 59; Muslim, "Siyam," 182.
[6] 請參見不同的聖訓版本:Bukhari, "Hudud," 22; Abu Dawud, "Hudud," 17; Tirmidhi, Jami' al-Tirmidhi, "Hudud," 1; Ibn Maja, "Talaq," 15-16。
[7] Bukhari, "Tafsir," 3; Tirmidhi, Jami' al-Tirmidhi, "Qadar," 2; Ibn Hanbal, 2: 287, 314.
[8] Muslim, "Iman," 271.
[9] Mulla Jami',521.
[10] Bukhari, "Al-Anbiya'," 11.
[11] Ibn Kathir, Shama'il, 84-85.
[12] Bukhari, "Al-Anbiya'," 8; Muslim, "Fada'il," 154.
[13] Bukhari, "Al-Anbiya'," 21.
[14] Qurtubi, 8: 31; Ibn Hanbal, 1: 383.
[15] 先知穆罕默德未能讓他們吐露真正未參戰的理由。這也就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是穆斯林而骨子裡卻是偽信者的人,在穆斯林社會中仍被視為穆斯林的原因。當初在先知穆罕默德的時代,麥地那就有許多這類偽信者。而先知穆罕默德也從來沒有揭穿他們的真面目。
[16] Qurtubi, 8: 98-99; Al-Fakhr al-Din al-Razi, 16: 73-73.
[17] Said Nursi, Eptiomes of Light/Mathnawi al-Nuriya, II.
[18] Abu Dawud, "Diyat," 70; Tirmidhi, Jami' al-Tirmidhi, "Diyat," 17.
[19] Ibn Hanbal, 4: 111.

Pin It
  • 上創建。
版權所有 © 2025 法土拉.葛蘭正式網站。
fgulen.com是官方來源 Fethullah葛蘭,土耳其著名的學者和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