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先知的妻子不只一位?

某些批評伊斯蘭的人,往往因不了解穆罕默德諸多婚姻背後的原因,便將他描述成一位自我縱慾的玩樂者,他們指控「妻妾成群」是使者人格中的一項弱點,而這個 弱點和他擁有真主所賜予祂青睞的最後一位使者、令其成為人性典範的這些超乎常人的美德不相容。實際上關於這些婚姻的資料,在先知的個人傳記譜系及其行誼實 錄中可謂俯拾皆是,完全可以駁倒那些無謂的臆斷,並揭示這些婚姻其實是嚴格規範下之生活中的一環,同時也是先知所需背負的另一個重擔。

隱藏在這諸多婚姻背後的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都與他身為新穆斯林社群的領導者角色,及其引導追隨者走向伊斯蘭美善及規範的重責大任昔昔相關。

穆罕默德在二十五歲時與第一位妻子成婚,婚後十五年才展開其先知生涯。姑不論結婚時其年紀尚輕以及其他的人格特質,穆罕默德身處當時的文化與道德氛圍中,早已憑純良、正直及值得信賴的秉性名聞遐邇。當其蒙受天啟開始傳遞真主的訊息時,卻招致敵人各式各樣的責難。然而即便敵人毫不留情地詆毀,致使眾人視他的行徑為荒謬無稽且對他不再信任,但我們應該了解一個重點,即穆罕默德的生命從一開始便奠基在純正及自我約束上,終其一生都是如此。

當穆罕默德二十五歲,正值生命中神采飛揚的時刻,他卻與哈蒂嘉這位長他十五歲的寡婦結為連理。然而這段婚姻在先知及真主的眼中無疑是相當崇高且特出的。他們鶼鰈情深,共度二十三年心滿意足且互相信靠的日子。當哈蒂嘉在世時,先知從未迎娶第二位妻子,儘管當時的輿論與社會制度容許他這麼做。有時甚至連他的敵人都不禁嘆道,他們實在無法在此時期的穆罕默德身上找到任何道德人格上的缺點。在他蒙受天啟後的第八年,哈蒂嘉終於先他離世,此時的他才猛然驚覺除了身旁的孩子外,自己再次變得孤獨無依。接下來的穆罕默德仍維持了四到五年的鰥居生活,直到五十三歲(或比五十三歲更老之時)才另娶其他妻子。而事實上五十三歲早已是一個對婚姻不再存有熱情或渴望的年齡,更何況阿拉伯地區的人們較早衰老。由此可知關於其生活放蕩及自我縱樂的論斷完全是無憑無據的。

人們經常問「為何先知的妻子不只一位」這類疑惑。在此有三個論點可以回答。然而解答之前,我們不如先來看看提問的到底都是些什麼人。大部份不是基督徒就是猶太人(有經書的子民),要不就是無神論者。這些人通常對伊斯蘭一無所知,往往懵懵懂懂地一徑提問,否則的話他們就是想蒙蔽信道者。

那些既不信道也不實踐宗教的人是無權非難這件事的。這些人或和眾多性伴侶私通、或僅與伴侶維持偶發、隨意的關係,他們拒絕遵守任何道德規範與倫理,這些可都是眾所周知之事。他們虛偽且不知節度的自我放縱,以及完全不考慮這樣的行為將對其自身及一般青少年(更遑論其小孩)產生多大的影響,而如今這些嚴重後果已在社會上逐漸浮現。他們參與被社會視為最不道德的行為,如亂倫、同性戀、多重性伴侶等等卻自以為自由,他們從沒想過這樣的行徑會對孩子們及整個群體造成多大衝擊。

一旦我們了解這點,我們就可以把他們的批評當作是一種企圖將信道者拖進道德混亂及傷風敗俗中、然後與其同流合汙的慾望,無論他們是出自有心抑或無意。

當猶太人與基督徒攻擊先知的多次婚姻時,我們禁不住感到納悶,難道他們忘記猶太人、基督徒及穆斯林所共同視為尊崇的、且在《聖經》及《古蘭經》中都視其為先知的偉大希伯來長老們全部都是一夫多妻的始作俑者嗎?更明確地說,以先知素萊曼為例,[1]他的妻子遠比先知穆罕默德多出數十倍,然而他們卻心平氣和地看待素萊曼。這不禁令人懷疑這些批評者純粹是受到反伊斯蘭的偏見所鼓動,而不是真得對多重婚姻這件事有多少關心或興趣。

一夫多妻並非始自穆斯林,深入來說,以伊斯蘭的先知為例,一夫多妻是傳達伊斯蘭訊息以及帶領不信者進入伊斯蘭必要的一個環扣。實際上,一個能將生活的各個層面緊緊包裹住的宗教,當它涉及親密之事時是不會令人感到差恥的,但這些親密事只能讓個人的伴侶知曉。因此女人的任務之一就是在這些事上給予清楚的指示與建議。也正因為這些事並無法經由尋常的暗示明示或影射流傳下來,故先知的妻子們即兼有老師的功能,由她們來向其他女人、男人傳達、解釋伊斯蘭中關於家務、夫妻間及其他私密情事的正確規範。

除此,有些婚約是為了特別的目的才訂下的,如:

.先知的妻子們有的不過及笄,有的已屆中年,有的則已年邁,既然伊斯蘭律法中的要求與規範必須正確地適用於各種經驗及生命的每個階段,則先知的家族就更需清楚知悉這些條款並身體力行,先知便由此透過妻子們向其他穆斯林作出示範。

.由於每個妻子都是來自不同的部族或氏族,得此深遠助力,他便能在阿拉伯部族間建立姻親關係,並藉此在不同的部族間傳遞新穆斯林社群的觀念,同時也經由具體實踐及宗教之名,重建早已日漸敗壞的社會公正、兄弟義氣與姊姊情誼。

.無論是先知生前或死後,事實證明每位妻子都為伊斯蘭服侍良多,且提供極大的助益。她們憑藉其內在與外在經驗向人們傳遞伊斯蘭,並闡述穆罕默德那位在生活的每個層面皆奉《古蘭經》為圭臬並加以具體實踐之人的涵養、禮儀與信念。人們亦藉由這個方式習得《古蘭經》、聖訓、《古蘭經》經注學及伊斯蘭法理學(fiqh),從而完全了解伊斯蘭的精髓與精神。

.這些婚姻使得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以親戚關係建立各部族間的聯繫,他也因此可以自由地走訪各個他想去的地方,而他到訪的每個家庭皆視其為家中一員。除此,每位與他有關聯之人都樂於親炙其門,期盼他的指引。整個部落也自然而然地從這種緊密關聯中獲益,眾人皆以他們彼此間的新關係為榮,並感到三生有幸。舉例說明,先知與烏邁耶家族(the Umayyads)的關係是經由妻子烏姆.哈碧芭(Umm Habiba)得到鞏固,而他與哈希米家族和瑪哈諸姆家族(Banu Makhzum)的關係則分別經由妻子蕾娜卜.賓特.加赫須及烏姆.撒拉瑪而建立。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談論的似屬籠統,但就某個層面來說卻是最貼近先知的真實面貌。在此我將試圖為先知的妻子們作傳,將這些女人在婚姻規範及各種不同面向中的身影勾勒出來。

哈蒂嘉先知的第一位妻子。當他們結婚時她已年屆不惑,而他不過二十五歲。除了後來早夭的易卜拉欣以外,她是先知所有孩子的生母。然在先知的心目中,她絕不僅只是一位妻子,她更是熱衷地與他分享喜好和理想的摯交好友。這段婚姻是如此奇妙地得到祝福,而他們在共同生活的二十三個年頭裡,又是多麼地琴瑟和諧。當麥加人對穆罕默德施以粗暴對待,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時,哈嘉蒂絕對是他最親密的伴侶及幫手。他愛她至深,在她離世前他都未曾再娶其他女子。

這段婚姻是親密、友誼、互敬互重、彼此扶持及相濡以沫的理想典範。雖然穆罕默德對所有妻子都是忠實誠信的,但他自始至終對哈蒂嘉都不曾忘懷。在其餘生歲月中,他經常提及哈蒂嘉的美德與優點。哈蒂嘉死後的四到五年間,他不但沒有再娶,反而父兼母職,親自照拂孩子們令其衣食無虞,並且承擔他們的每件麻煩與困難。若說穆罕默德是一位到處捻花惹草的好色之徒,那真是子虛烏有。假如這項指控中有任何一丁點兒的真實,那他的生活就不該是歷史上所記載的那樣。

阿伊夏先知的第二個妻子(雖然以結婚的順序而言她並非第二任),為阿布.巴克爾之女。阿布.巴克爾畢生追隨先知,是先知最親近的朋友。身為最早皈依伊斯蘭的穆斯林之一,他一直都深切希望阿伊夏可以嫁給穆罕默德,以昭示他與穆罕默德之間牢而不破的友誼。而穆罕默德最後也接受這個安排。這對這位將一生精力都奉獻給先知傳道使命的男人而言,不啻為莫高的榮耀與恩惠。

阿伊夏的聰慧教人刮目相看,其內在本質與性情兩方面都有助於推動先知的傳道事業。她的婚姻使其成為所有女人的精神領袖與導師。她亦是先知最主要的門徒,和其他生存於那個蒙受福賜時代裡的穆斯林一樣,先知使她的人格、技巧及天賦都至臻成熟和完美,如此也才能和他一同住在那個充滿喜樂愉悅的居所,當他的妻子與門徒。阿伊夏婚後的生命及對伊斯蘭的服侍,在在都證明她的獨特,她絕對可以與先知相匹配。

而隨著時間延續,阿伊夏被證明是最偉大的「聖訓」傳達者之一,同時也是卓越的《古蘭經》經注家及知識淵博的著名伊斯蘭法理學家(faqih)。她以其獨到的理解成為先知穆罕默德內在與外在素養和經驗的代言人。

烏姆.撒拉瑪出身於瑪哈諸姆家族,原先為穆罕默德的表弟之妻。這對在伊斯蘭初創之時即成為穆斯林的夫婦,為躲避古萊氏族的迫害移居至阿比西尼亞。後來他們帶著四名孩子返回阿拉伯半島,並遷居麥地那。烏姆.撒拉瑪的丈夫曾參加多次戰爭,最後於烏胡德戰役中傷重身亡,遺下孀妻幼子,生活實難為繼。阿布.巴克爾與烏瑪爾得知此事,便建議她與穆罕默德結婚,沒想到卻遭烏姆.撒拉瑪嚴詞拒絕,因她深信沒有人可以比得上她的先夫。

等到又過了一些時日,先知終於開口向其提親。先知這麼做實是再自然且正確不過的事了,因為這位從來不會因歸信伊斯蘭而遭逢傷害或必要的犧牲感到羞愧的偉大女子,卻居然在高貴的阿拉伯部族中形單影支多年,他不能夠對她坐視不管且任其靠乞憐過活。一旦思及烏姆.撒拉瑪的虔敬、真誠及她的不幸,絕對會令人想向她伸出援手。先知就是假以結婚的方式給予其協助,就和他在年輕之時即願意成為失去友誼者的朋友、給予失去依靠者扶持,及護衛那些無人保謢者的道理相同。

烏姆.撒拉瑪不但聰敏,且饒富機智,她擁有所有成為精神領袖與導師所需具備的才能和天份。與先知結婚後,她成為知識指引學校裡的新學生,且所有女人皆對其心存厚意。讓我們在此稍作回顧,當他們結婚之時先知已近耳順,他願意與帶著四個孩子的寡婦結婚,並扛下所有必須承擔的費用與責任,唯一的解釋就是他無限的包容與憐憫。

烏姆.哈碧芭阿布.蘇富揚之女。提到阿布.蘇富揚,他是先知最痛恨的敵人,總是頑強地捍衛不信道者。然而儘管如此,她的女兒卻是最早一批伊斯蘭的皈信者之一。烏姆.哈碧芭亦跟著丈夫移居阿比西尼亞,然而其夫後來不幸故去,獨留她一人於絕望的流亡生活中煢煢無依。

當時留在阿比西尼亞的穆斯林門徒人數並不多,何況他們連自己都無法溫飽,自然更無法顧及烏姆.哈碧芭的生計。坐困愁城的烏姆.哈碧芭因此被迫面臨幾種抉擇:一即成為基督徒,以獲取阿比西尼亞基督徒的濟助;二則返回其父親的家門,然而那兒正是反抗伊斯蘭的大本營;三則在各個家族之間乞食維生。第一與第二個法子根本不可行,假設她不得不採行第三個方法,她又將使其娘家的族人蒙羞,因為她系出名門,她的娘家是阿拉伯半島上最富有高貴的阿拉伯世族。

結果真主完全補償了烏姆.哈碧芭在歸信伊斯蘭之路上所失去及犧牲的所有事物。當她曾經擁有的東西幾被剝奪殆盡,只存寡婦之身悲傷孤獨地在眾多不同信仰、不同種族的居民環伺下繼續流亡時,先知得知其困境,便透過尼格斯國王向其提親。這等高貴寬大的情懷,正是實踐「我派遣你,只為憐憫全世界的人」(《古蘭經》第二十一章一百零七節)這句話的明證。

而這場婚姻亦使權勢烜赫的阿布.蘇富揚家族與先知的家庭與族人產生關聯,他們因而開始重新思考其與先知對立的行為是否具有任何意義。若要仔細追查這場婚姻的影響力,它更間接地將先知與烏邁亞這個後來統治穆斯林世界將近一百年的家族銜接在一起。烏邁亞氏族曾是對伊斯蘭最具敵意的陣營中之一員,但其在早期的伊斯蘭歷史中卻培養出最知名的戰士、行政管理者與政治官員。而先知與烏姆.哈碧芭的婚姻成功扭轉了這個敵對形勢。先知再次憑其「大肚能容」的深厚胸襟及寬和的靈魂讓他們俯首稱臣。

蕾娜卜.賓特.加赫須她是先知的近親,亦是出身貴族的千金小姐。她對真主虔敬,時常齋戒與徹夜祝禱,並慷慨救濟窮人。當先知向其父母表明希望她可以與宰德(其曾經是穆罕默德的養子)婚配時,她與其父母皆不同意,因為她的家人都希望她可以嫁給先知。然而既是穆罕默德的冀望,本著對先知的愛戴與敬重,他們終究還是應允了。

如上文所述,使者意欲藉由他自己的婚配來廢除幾項異教徒的習俗,包括「解放奴」(曾經為奴但後來獲釋得到自由的人)不得與生來即為自由人的女子成婚、種族偏見(宰德是黑人,而蕾娜卜不是)及養父不得與其養子的前妻或其遺孀結婚等陋習。然而蕾娜卜與宰德的婚姻並沒有為任何一方帶來快樂。他們兩位都是虔誠的穆斯林且愛戴先知,但他們卻無法共處。宰德多次央求先知允許他離婚,可是先知總是勸他必須耐著性子不可與蕾娜卜仳離。直到某天當先知正在和眾人談話時,大天使吉布利里駕臨並帶給他一則天啟,[2]這則天啟「我以他為為你的妻子」(《古蘭經》第三十三章三十七節)宣示了先知與蕾娜卜的婚姻是早已約定好的。

這段婚姻根本與任何色慾的貪求無關。相反地,它是對先知的一個嚴酷試煉,如同阿伊夏後來所述:「如果先知曾經企圖掩蓋任何對他降下的啟示,他絕對早將這句話語隱瞞下來。」[3]

珠娃麗亞.賓特.哈里斯(Juwayriya bint Harith)她是穆斯塔里克(Banu Mustaliq)氏族族長之女。穆斯塔里克氏族在一次軍事遠征中為穆斯林社群所敗,她和其向來引以為榮的家人頓時淪為俘虜,且與其氏族中的一般平民同置一列。見到族人失去了所有東西,向來痛恨穆斯林的珠娃麗亞只得以窮愁潦倒之姿去見穆罕默德談論贖金問題。先知完全了解她紆尊降貴前來所感受到的那種委屈,為使其內心得到平復,先知應允了她的贖金,讓她恢復自由之身,且向她求親。

我們可以輕易想見珠娃麗亞是多麼開心地收下先知的聘儀。當輔士和遷士們得知穆斯塔里克氏族現在已和先知聯姻時,便釋放了約莫一百個家庭。像穆斯塔里克這樣榮耀的家族是絕不被允許永遠為奴的。[4]先知自此贏得了珠娃麗亞及其族人的誠心。

莎菲亞她是亥巴爾猶太部族首領胡崖(Huyayy)之女。胡崖曾經勸說古萊祖家族撕毀他們與先知之間簽訂的和約,而莎菲亞亦打小目睹其家人和親戚與先知為敵。其父親、兄弟及丈夫最後於亥巴爾一役命喪沙場,而莎菲亞自己則成了階下囚。

家人親族的態度和行為也許使莎菲亞對穆斯林懷有深深的恨意,且渴望復仇。然而當先知現身亥巴爾碉堡的前三天,莎菲亞在睡夢中見到一輪明亮的月亮從麥地那朝向亥巴爾而來,最後落在她的膝上。

她後來敘述道:「當我被俘時,我開始希望我的夢境能夠成真。」當她被帶到先知面前時,先知隨即不計前嫌地釋放她,並給她兩個選擇:一是維持其猶太教徒的身份,任其返回猶太部族;一為成為他的妻子加入伊斯蘭。而莎菲亞回答:「我選擇真主和祂的使者。」不久他們便結婚了。

晉升為先知家族的一員及「信士之母」,她直接感受到來自門徒們充滿榮耀及尊敬的對待。她見到了那些完全將心意交託給真主、對真主完全順服之人的優雅儀態,這使她因過去經驗而來的成見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她開始對成為先知的妻子所領受到的至高尊榮心懷感激。這場婚姻也使猶太人得以貼近觀看先知並了解其為人,猶太人對先知的態度也因而轉變。

紹達.賓特.宰姆阿(Sawda bint Zam'a)薩克蘭(Sakran)的遺孀,他們這對夫妻也是首批皈依伊斯蘭並遷移至阿比西尼亞的穆斯林。結果薩克蘭客死異鄉,紹達的生活因之陷入困頓。為了使其免於匱乏,先知決定與其成婚,儘管他當時也正面臨很大的生計問題。紹達是先知娶的第二任妻子,而這場婚禮是在哈蒂嘉死後好一段時日才舉行的。

哈芙莎伊斯蘭社群的第二任哈里發烏瑪爾之女。她同樣曾經與丈夫移居阿比西尼亞,之後再遷返麥地那。當其丈夫在順服真主的道路上捐軀後,哈芙莎孀居了好一段時日。她的父親烏瑪爾一直都非常期盼自己能像阿布.巴克爾一般,擁有無論在今世和後世都能夠親近先知的榮光與福份,而阿布.巴克爾的女兒阿伊夏正是嫁給先知為妻。先知最後迎娶了哈芙莎,藉此保護並幫助其忠實門徒的女兒。

以上就是隱藏在先知諸多婚姻背後的情景與動機。這其中完全無關乎任何色慾。相反地,先知的每段婚姻都是為無助者或寡婦提供一個有尊嚴的謀存之道;同時藉此拉近與宿敵間的距離,以求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諧,如此便可安撫並給予暴怒且關係疏離的部落族人尊榮。除此,招攬天賦異稟之人,尤其是冰雪聰明的女子以利伊斯蘭之傳遞;為不同族群間的關係建立新規範以統合信仰真主的兄弟情誼;凝聚家人關係並向不日即將成為政治繼承人的子孫致敬,種種這些都是構成先知訂下諸多婚約的複雜困素。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這些婚姻完全與自我縱容、個人慾望或好色之心扯不上關係。除了阿伊夏,所有的妻子原來都是寡婦;而除了他與哈蒂嘉的婚姻,與其他妻子婚配時的穆罕默德早已垂垂老矣。這些婚姻實是先知對自己的試煉,若以所謂的自我放縱來羅織罪名,真是謬以千里。

先知蒙受特別的神聖使命,一個對其個人極其獨特的天命,以致他擁有眾多妻子。當真主降下對一夫多妻設限的天啟時,先知早已與這些妻子完婚。而一旦這則天啟降示後,他自己也被禁止再度婚配了。

[1] 根據《舊約聖經》〈列王紀上〉第十一章第三節,素萊曼總共有七百名妻子和王妃,還有三百名侍妾。
[2] Bukhari, "Tawhid," 22.
[3] 請參見Bukhari, Sahih al-Bukhar與Muslim, Sahih al-Muslim
[4] Ibn Hanbal, 6: 277.

Pin It
  • 上創建。
版權所有 © 2025 法土拉.葛蘭正式網站。
fgulen.com是官方來源 Fethullah葛蘭,土耳其著名的學者和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