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大為懷
先知就是一面擦得最潔淨光亮的明鏡,真主的尊名和至善的德性都淋漓盡致地從先知的品德上反映出來。作為真主尊名和至善美德的最完美的表證,以及《古蘭經》 和伊斯蘭的人格化代表。先知就是真主存在、真主獨一、伊斯蘭和《古蘭經》之正道真理等的最雄偉、最具決定性、及最容易理解的明證。凡是看到他的人,都會因 此自動牢記真主。先知擁有的每一項美德,就是反映出真主每一個尊名的美德,如此也證明其先知本質。正如和藹與忍耐的美德一樣,慷慨有容,就是先知無與倫比 之高上品德的另一面向,也正是其先知本質的證明。
在伊斯蘭前時代,阿拉伯人即以寬容聞於世。當我唸到那個時代的詩歌,就可體會出阿拉伯人曾以寬容自豪。然而他們的寬容並不是為了真主,也不是為了利他主義的動機,而只是為了自我驕傲。反觀先知的寬容,則完全是為了真主。他從來不說、也不喜歡把這檔子事掛在嘴上。當有詩人稱讚先知寬容的美德時,他就把他的善行歸予真主。他從來沒有把他的美善歸功到自己身上。
先知樂於疏財賑濟,將全部財產施濟出去也是很平常的事。他在受命成為先知以前從事經商,並賺得相當財富。等到成為先知後,他和富有的妻子哈蒂嘉將其財產完全用在主道上。結果哈蒂嘉歸真之時,他們幾乎一文不名,連購買裹屍布的錢都沒著落,先知還得開口向別人借錢來埋葬這第一位伊斯蘭的歸信和支持者。[1]
假如先知心存貪念,那他很可能會成為全麥加城中最富有的人。然而先知毫不考慮地斷然拒絕這樣優渥的條件。真主的諭示已然准許戰利品的五分之一可分給先知自由支配,然而他從來沒有把其名下所得用在自己和家人身上。他和家人總是安度樸實節儉的生活,因他向來把優先權利讓給別人。例如,在胡內因戰役後,先知分配到的戰利品包括有羊四萬隻、駱駝兩萬四千匹、和十六噸的銀子。
當時先知曾向撒夫萬借了一批武器。當他見到撒夫萬凝視這批戰利品時、目瞪口呆、心慌意亂的模樣,就立刻把駱駝贈送給他,要多少給多少。原來先知是這樣慷慨啊!撒夫萬大感驚奇。他跑去四處向族人們說:「我的族人呀!不要猶豫,不要遲疑,趕快歸順伊斯蘭吧!因為穆罕默德是這樣慷慨大方地把財產贈送給別人,只有能夠完全信賴真主不怕貧窮的人才能做到這樣。」實際上,直到先知贈送駱駝的那天以前,撒夫萬和其族人都是最仇視伊斯蘭的人。先知慷慨好施的美德最終感化了他們,使其歸順正道。[2]
先知自認是今世中的一位旅人。有一次他說:「我和今世的相互關係是怎樣的呢?我就像是個過客,不時在樹蔭下休息一會兒,然後再繼續未完成的旅途。」[3]按其意,今世像是一棵樹,人們可在樹蔭下稍微乘涼休息。沒有人能夠永生,所以人們必須在此為旅程的下一站作好準備,至於旅程的終點,不是進天園,就是或下火獄。
先知被差遣來的目的,是要引導世人走上正道。所以他一生的生命和財產都菫榇四康亩瞰I。有一次烏瑪爾看見先知睡在粗糙的蓆褥上,因而暗自流淚。先知問他為什麼哭了?烏瑪爾回答說:「先知呀!帝王都在柔軟的羽絨被褥上享受安樂,你卻睡在粗糙的草蓆上。你貴為真主差遣來的先知,應該比世上任何人更有資格享受安適的生活。」先知答道:「把今世的富貴榮華讓給別人,後世的富貴榮華將屬於我們。難道你不同意這點嗎?」[4]
伊斯蘭並不贊成僧侶的苦行生活方式。伊斯蘭之來臨,是爲了保障正義和世人的幸福,同時警告世人不應過度沉溺於享樂。因此有很多穆斯林自行選擇過著禁慾的生活。在先知歸真之後,雖然已有很多穆斯林發達致富了,然而像阿布.巴克爾、烏瑪爾及阿里等人,都寧願持守樸實的生活。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覺得必須和族人中最貧苦的人一起生活,部分原因則是因為他們嚴格遵從先知的榜樣。阿布.巴克爾擔任哈里發的時期,有一次在齋月裡,有人送給他一杯涼水開齋。當他把杯子舉到唇邊時,卻突然啜泣起來。眾人問他為什麼哭泣?他回答說:「以前有一天,也有人送過一杯這樣的涼水給先知開齋,先知哭了。他說:『真主說,當審判之日時,你所收到的每件贈品都要被盤問。』所以將來我們會因這杯水受到盤問。我想起先知的話,就不禁哭了出來。」[5]
阿布.巴克爾在繼任哈里發初期,是靠著幫一位婦女擠羊奶以賺取工資維持家計。哈里發當了一段時期之後,才開始支領一份微薄的薪。病榻上臨終前夕,他拿出一個水壺,吩咐眾人在他歸真之後,需將這水壺交給繼任的哈里發。之後,烏瑪爾繼任了哈里發,他有回不小心把那個水壺摔破了,裡頭的一些錢幣掉在地上,伴隨著一封信,寫著:「我是按照麥地那城中最窮之人的生活標準來生活的,我用剩的薪水都存在這個水壺中。所以這些錢幣都是屬於國庫的財產,必須繳回國庫。」在讀完這封信之後,烏瑪爾哭著批評道:「阿布.巴克爾呀!你為你之後的所有繼承人留下了一個難以負荷的重任呀!」[6]
依照阿納斯的說法,先知是最合宜、最寬容的人。[7]賈比爾.伊本.沙穆拉亦記述如下:
有一回,我們大家正坐在清真寺裡,天上掛著一輪滿月。這時先知走了進來。我抬起頭先看一看天上的月亮,然後再注視先知的容顏。我以真主之名發誓,先知的容顏比那輪明月還要皎潔。[8]
先知從未拒絕任何人,正如法拉茲載克(Farazdak)所說的一樣,除了做禮拜誦經時唸到「不」字外,先知從來都不會說出一個「不」字。有一次,一個貝都因人向先知討取一點東西。如他所願,先知給了他東西。但那貝都因人仍繼續要這要那,先知也仍一一照付。直到東西都已經給光了,他還在要求。先知於是承諾,等到下回有時再給他。烏瑪爾看到這貝都因人如此粗魯且貪得無饜,不禁火冒三丈,他向先知說:「別人要什麼你就給什麼。現在東西都給光了,你竟然還承諾他日後有了再給。」烏瑪爾的意思是,先知不該給自己找麻煩,但先知並不同意烏瑪爾的話。阿布杜拉.伊本.胡達法.薩哈米站起來說:「先知啊!您慷慨施賑,一點兒也不擔心或懼怕至尊寶座上的主人(真主)把您變成窮人!」先知聽到這句話後非常高興,也才宣佈:「我是遵照真主的命令這樣做的!」[9]
對別人提出的要求,先知從來沒有拒絕過。因為他曾經這樣說:「樂善好施者是靠近真主、天園及人們的,而能遠離火獄。吝嗇之人則遠離真主、天園及人們,與火獄靠近。」[10]又說:「人們啊!真主確實選擇了伊斯蘭作為你們的宗教。你們改善行為須由樂善好施和講禮貌開始,然後再進而實行遵守宗教上規定的功課。」[11]先知的慷慨仁慈轉化成慷慨遞送出來,正如同濕氣昇上天空後,化成雨露普降大地。那已經硬化的心田,因獲得甘霖而成肥沃良田,滋長出一棵棵的「善良大樹,根基是如此地紮實,而繁茂的枝葉開展伸達天園,蒙真主恩准,大樹年年都能結實纍纍。」
[1] Ibn Kathir, Al-Bidaya, 3: 158-159.
[2] Ibn Hisham, 4: 135; Ibn Hajar, Al-Isaba, 2: 187; Muslim, "Fada'il," 57.
[3] Bukhari, "Riqaq," 3.
[4] Bukhari, "Tafsir," 2; Muslim, "Talaq," 31.
[5] Muslim, "Ashriba," 140; Abu Nu'aym, 1: 30.
[6] Al-Tabari, Tarikh, 4: 252.
[7] Muslim, "Fada'il," 48; Bukhari, "Manaqib," 23.
[8] Suyuti, Al-Khasa'is, 1: 123; Al-Hindi, 7: 168.
[9] Ibn Kathir, Al-Bidaya, 6: 63.
[10] Tirmidhi, Jami' al-Tirmidhi, "Birr," 40.
[11] Al-Hindi, 6: 571.
- 在 上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