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Qalb) 之一

埃爾祖魯姆的易卜拉欣.哈奇 說:

心靈為真主之家;潔淨它,將一切非祂的事務除去,
如此那「至慈者」(the All-Merciful)便會在夜間降臨祂的殿堂。

"qalb"(心)這個字有兩個意思。一是指身體最有活力的器官─心臟,位於左側胸腔。心臟的結構和組織有別於其他所有器官:它有兩個心房與心室,是所有動脈、靜脈的源頭,它就像一個馬達一般,會自行運作,也像是抽水機,能帶動血液通過整個身體系統。

在蘇非的用語裡,精神之心是所有情緒和(智性及精神)能力的中心,這裡的情緒與能力包括察覺力、意識、理性、理解力和意志力。蘇非稱之為「人的真實」(human truth);哲學家則稱之為「說話的自我」(speaking selfhood)。一個人的真正本質可以在心中找到。而存有的這些智性和精神性層面,就是指其能夠知曉、看見和了解。精神是這種能力的本質與內在領域;而生物性的精神或靈魂便是其展示。

真主對人的心靈說話,而這顆心也會承擔責任、遭受懲罰 或得到回賜;這顆心會經由真正的引導獲得提昇,抑或經由偏差而降級;這顆心會獲致榮耀,但也會出醜。心,也是「打磨過的明鏡」,映照出神的知識。

心可以感知事物,也會被感知。信仰者用它來透視自己的靈魂、肉體的存有和心智,它就宛如精神之眼一般。洞察可以被視作心的視覺能力,理性則是它的精神,而意志是它的內在動力。

心或精神智力(倘若我們可以如此稱呼它的話),與它的生物性對等物有一種本質上的關聯。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穆斯林的智者已就這份關聯的本質多所討論。無論這種關聯的本質是什麼,毫無疑問地,生物性的心和「精神性的」心彼此間關係密切,那是一種神聖的能力,是真正的人性中心、以及所有人類感覺和情緒的源頭。

在《古蘭經》、宗教學科、道德、文學和蘇非之道中,「心」這個字表示精神之心。信仰、真主的知識和愛、以及精神的喜悅,是人們透過這種神聖的能力所要贏得的目標。心是光采奪目的寶石,它具有兩個面,一面指向精神世界,另一面指向肉體的存有或物質世界。假如一個人的精神能夠指導其肉體存有或軀體,那麼心便會將透過精神世界所獲得的精神度或禮物,一滴一滴地滲露給身體,如此身體便能憑侍著安寧與平靜呼吸。

如上所述,真主總是思量著人的心靈。祂依據世間男女的心的素質對待他們,而信仰者的精神生命和人性有許多重要元素,如理性、知識、真主的知識、意圖、信仰、智慧和與「全能真主」接近,心就是這些元素的堡壘。假如心是活的,這一切元素與能力就會生機勃勃;假如心是死的,上述的元素與能力也很難維持完好。那誠信者(願真主予他祝福與救贖)曾宣稱:身體內有一塊血肉。只要它健康,整付身體就都是健康的。倘若它敗壞了,整付身體就會敗壞。當心啊!那塊血肉就是心[1]這句話點出了心之於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有多麼重要!

心具有另一個比上述更重要的面向或功能:即心與生俱來地便具有其依賴性和尋求協助的傾向,人性也是如此,是故心使個人將真主視為「全助者」(the All-Helping)和「全存者」(the All-Maintaining)。亦即,心永遠會向人提醒他們的需求、無助及需要保護,從而叮囑他們念記真主。「聖訓」中曾對此作過生動的描述,易卜拉欣.哈奇 敘述此則「聖訓」如下:

真主說:「蒼穹與大地都無法裝載我。」
祂被心識作或認成一份
隱藏在心中的「珍寶」(Treasure)。

個人的身體是其存有的生理層面,而一個人的心則構成其精神面向。為此,心是用以講述「神智 」之最直接、最雄辯、最能言善道、最輝煌與誠信的舌頭。因此,它比「天房」(Ka'ba)更有價值且更受尊崇,它被當作所有造化為表述至高真理、使真主為人所識的唯一代言人。

心就像座堡壘,在其中人可以維持其穩定的理性和思緒、以及健康的精神與身體。由於所有人類的感覺和情緒都在這個堡壘中尋求庇護,所以心一定得受到保護,以免被玷污了。一旦心受到感染,便很難復原;倘若它死了,就幾乎不可能再使它復活。《古蘭經》忠告我們如是祈禱:我們的「主」啊!求祢不要在引導我們之後,使我們的心脫離正道。(3:8)而我們的導師(願真主予他祝福與救贖)的禱詞:噢!真主,眾心靈的轉化者!請讓我們的心奠定在祢的宗教上[2]也提醒我們維護心靈的絕對必要性。

倘若心靈可以成為一座讓一切良善與恩賜抵達信仰者的橋樑,那它也可能會變成讓「撒旦」與肉慾的誘惑及罪惡得以進入的媒介。當心立於真主並受祂引導時,它就好像一個放映機,把光發散至身體最遙遠、最黑暗的角落。如果它受命於(天性邪惡的)自我,那就可能成為「撒旦」惡毒之箭所射向的靶心。心是信仰、禮拜和完美道德的天然居所;它是一條帶著啟發與光華、從真主、人類和宇宙關係中潺湲而出的河流。不幸的是,不計其數的橫逆,諸如已然僵化(喪失感受與相信能力)的心、不信、欺瞞、自大、世俗野心、貪婪、肉慾橫流、充耳不聞、自私和掛礙等,卻在設法摧毀這個居所,封鎖這條河流或改變它的流向!


[1] Al-Bukhari, "iman," 39; Muslim, "Musaqat," 107.

[2] Al-Tirmidhi, Abu 'Isa Muhammad ibn 'Isa. "Qadar," 7; Ibn Hanbal, 6: 302.

Pin It
  • 上創建。
版權所有 © 2024 法土拉.葛蘭正式網站。
fgulen.com是官方來源 Fethullah葛蘭,土耳其著名的學者和知識分子.